简答题
*1、学习中等学校教育学的作用与意义?(p2)
答:㈠帮助教育者正确把握中等教育的规律㈡帮助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㈣推进学校教育学的发展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多p4~10)
答: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㈡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㈢教育学的体系化阶段㈣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3、为什么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形成在17世纪才出现?
答:背景: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独立出现是近代的事。17~19世纪,是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是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业生产,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并投身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主张。洛克对如何培养年轻的绅士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卢梭用小说的形式抒发了其憧憬的教育理想。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都在从事着实际的教育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他们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形成了一些教育学著作,使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答: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狭义教育仅指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5、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P18)
答:第一,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第二,教育活动具有实践性。第三,教育活动的双边性。第四,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第五,教育的多功能性。(教育的多功能性可能从两个层次上体现出来,一是在教育内部,另一个层次是从教育的外部来看。)
6、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答:一是为成长为合格劳动者打基础。二是为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打基础。三是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基础。
7、论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辩证关系如何?(P25)
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并非绝对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相对性是两者复杂关系的表现之一。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该是互为主客体,互为条件。
8、现代的教育形态有自己新的特点。
答:①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③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④两种性质的现代教育。
*9、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39)
答: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所谓年龄特征,就是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在身心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点)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如印染技工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
*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答:①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②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不能起决定作用。
*11、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P45)
答:①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方向性②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12、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答:首先,教育应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教育要与环境影响取得协调。最后,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
1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呢?
答:第一,教育者应该根据客观环境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以引起受教育者的需要。第二,教育者所提的要求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综上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个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4、人生阶段的划分?(P53)
答: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应该认识到,首先,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是多样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统一的角度来考虑人生阶段的划分。其次,无论是从有关人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考虑,还是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终身教育理想的提出考虑,都应该把人生阶段的划分问题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而不局限于从出生到青春期。最后,参阅已有的关于人生阶段划分的各种观点,认为人生的分期为: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青年后期(17、18~25、30岁);成年期(25、30~55、60岁);老年期(55、60岁~死亡)。中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中学生处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发展阶段。
*1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P53)
答:①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6、教育与人口的关系。(P67~70)
答:㈠人口对教育的影响。①人口影响教育发展目标及战略。②人口影响教育结构。③人口影响教育规模和经费投入;㈡教育对人口的影响。①教育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②教育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
**17、(含18、19小标题)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答:㈠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㈡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
18、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影响(辨析论述)
答:
⑴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基本条件。[简]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需要的人力条件和时间条件。
{人力和时间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其次,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⑵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简]首先,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第三,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
19、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影响。(论述P72)
答:首先,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育生产劳动能力,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提供支持。其次,教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传播和更新,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20、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简、论述、案例分析、辨析P73~76)
答:
㈠政治对教育的影响?[简]首先,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其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最后,政治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㈡教育对政治的影响。首先,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实现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其次,教育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最后,教育广泛传播政治观点和思想,推进社会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2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P77)
答:首先,社会的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的文化水平制约着教育水平。最后,社会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
2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答:首先,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其次,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2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㈢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2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答:①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功能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达到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并且为此实现了受教育者的社会化。②在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学校体现出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的重要作用。③此外,教育转化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总是遵循教育活动饿自身规律。
25、当前我国的中等教育改革如何进行?
答:首先,建立合理教育财政机制促进中等教育的发展。其次,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最后,优化中等教育结构,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26、教育目的涉及教育质量观的问题,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95)
答:首先,教育目的是教育作用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保证。其次,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再次,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
*27、(多、简)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P97)
答:㈠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㈡受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影响。㈢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28、教育目的受受教育者特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97)
答:首先,教育目的的提出,是建立在受教育者具有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基础上的。其次,教育目的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提出,受受教育者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三,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经验储备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科学的教育目的。
2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要观点如下。(P103)
答:(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3)只有在公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30、我国教育目的同时也是中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中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点P106)。
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1、我国中等学校实施培养目标及对策?
答:我国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又要为高一级的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完成这双重的培养目标,中等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总体对策是:既要保证中等教育的独立性,使学生接受中等教育后便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能直接为社会服务,又要保证受完中等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之前能有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
培养目标使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课程的设置来进行的,而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进行的。
3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多、简、论述P118~122)
答:㈠学制的建立必须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依据。㈡学制的建立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㈢学制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㈣学制的建立要以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㈤学制的建立要参考以往的学制和国外的先进经验。
**33、现代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P122)
答:㈠实行弹性学制成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向;㈡加强普通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沟通;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如: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为4:6,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整结构);㈣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
如:“半个人”、“半个中国人”文理分科过早所带来的偏科,高考制度改革。
34、对弹性学制的本质分析?
答:①实施弹性学制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对传统学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弹性学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②实施弹性学制更有利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③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35、中国现行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有那些特点?
答:现行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6、中等教育的任务?
答:中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只是和某些基本的生产技能。
37、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
答:普通中等教育的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修业年限为2~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也有的是4年、5年。有的中专也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2年。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年限一般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3年。
38、有关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P137~139)
答:⑴课程即学科或科目
这是对课程概念的最传统的理解。
《辞海》中的“课程”词条明确指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科目,或指一组教学科目”。⑵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⑶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目标”的观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学生最终能力的发展。
*39、(简、辨析P139)课程的变化?
答: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传统的观念相比,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即从强调学科知识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从强调目标、计划、结果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材、人与环境等多因素的整合;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40、课程理论的优点与缺点?
包括:⑴学科中心课程论;⑵儿童中心课程论;⑶学问中心课程论;⑷问题中心课程论。
答:⑴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从学校一产生,学科中心课程论就发展起来了。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
⑵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时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提倡“自然主义”,倡导“自然教学论”,主张采用摆脱封建统治影响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培养“自然人”。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引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⑶学问中心课程论
学问中心课程论主张将经过精选的具有高质量知识内容组成课程,同时通过学问研究方法提供给学生学习,使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的认识方法。学问中心课程论主张按“学科的结构”来设计课程,吸取了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问中心课程论有以下优点:在理解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将比较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而且便于记忆。如果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那么就能恰当迁移到理解其他概念和领域,像科学家进行探究那样进行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问中心课程论的缺点使:它过分强调学术课程,忽视了实用,因而不能适合相当一部分将来不能成为科学家而准备就业的学生的要求。
⑷问题中心课程论
问题中心课程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起来构成课程。其主要形式分为核心课程和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核心课程介于学科课程和儿童课程之间,打破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把二三门学科结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活动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这种课程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生的兴趣与活动。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基本上与核心课程相似,所不同的是,课程内容侧重于生活问题,每次教学活动不必安排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进行,一个班的指导工作不是由一个教师来担任。
*41、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或观念)?(多、简P144)
答: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上:一是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二是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三是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四是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五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42、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答: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上:一是课程决策权力走向多元化。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课程内容重视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是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与能力本位得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43、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得基本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145项中内容为了解)
答:一是教育民主化思想。二是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三是建构主义思想。四是后现代思想。五是人本主义思想。六是终身教育思想。
44、我国中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原则?
答:一是实现社会教育目的的原则。二是适合身心发展原则。三是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四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是综合化和系统性结合的原则。
**45、课程计划的基本功能包括?(P148)
答:一是规定课程设置。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包括每门课程授课的总时数,每门课程学年授课的总时数和每周授课时数。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
**46、中学教材常见的类型有?(P150)
答:第一,知识中心式教材;第二,范例式教材;第三,经验中心式教材;第四,社会中心式教材。
47、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在教材建设上呈现新的特点。(P151)
答:第一,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第二,加强和更新课程基础,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第四,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第五,教材编制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48、中等学校教学的意义、重要作用。(P157)
答:㈠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㈡教学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9、中等学校的教学任务包括以下方面。(P158)
答: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㈣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50、中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63)
答:第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第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第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第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第五,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相统一的规律。第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第七,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51、中等学校教学原则。(重点是前四个会单出题52题既是P166)
答:㈠教学整体性原则;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㈢直观性原则;㈣启发性原则;㈤循序渐进原则;㈥巩固性原则;㈦因材施教原则;㈧反馈调节原则;㈨师生协同原则;㈩教学最优化原则。
*52、中等学校教学原则中㈠教学整体性原则;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㈢直观性原则;㈣启发性原则四项原则的概念及要求。
㈠教学整体性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整体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适时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三是坚持身心发展的统一。四是坚持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确解决和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学以致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二是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和品德的实际,三是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㈢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史上一个古老的原则。它是为处理好教学中词、概念和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讲解相结合。
㈣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探求知识,自觉掌握知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53、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方面。(P171)
答:一是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二是依据学科内容的性质特征。三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四是依据教学环境选择教学方法。五是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4、科学的教学评价必须遵循下列要求。
答:⑴客观性;⑵完整性;⑶一致性;⑷多渠道性;⑸发展性;⑹指导性;⑺计划性。
*55、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
答:第一,以《课程标准》为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是承载课程理念的纲领文件,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学科和单元的课程目标。第二,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内容。第四,以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为基础。第五,预设和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56、(关于上课P178)树立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观念。
答:第一,树立学习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者;第二,树立问题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第三,树立行为实践观,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树立个性差异观,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个别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努力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五,树立师生合作观,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互学互动、教学相长;第六,树立生命发展观,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策动、相互强化,是生命活动的信息在交流和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57、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P179)
答:第一,要调动学生有意识的课前学习准备。第二,要创设有趣、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三,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第四,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第五,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58、划分德育目的层次的依据。(P193)
答:⑴依据社会生活实践对不同年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不同要求。⑵依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⑶德育工作实际的需要。
5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P194~203)
答:㈠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多、单)“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它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比如仁爱、诚实、勇敢、信心等。
㈢家庭美德教育;
㈣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意味着这样两个基本要求。第一,集体主义意味着适当的个人权益的承认。第二,集体主义意味着在个人权益得到适当肯定的条件下,集体利益具有至上性。
㈤爱国主义教育;
㈥民主与法制教育;
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主要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民主与法制教育本身。其次是与民主与法制教育相关的学校纪律教育。
㈦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道德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
*60、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P198)
答:第一,爱“祖国”与爱“国家”(或政府)。第二,“爱国”与“爱人类”。第三,爱国与改革开放。第四,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61、美育的意义?(P220)
答:⑴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⑵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⑶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⑷美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62、美育的任务。(P222)
答:中等学校美育的任务就是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63、美育原则。(P225)
答:⑴艺术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⑵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⑶认识和情感相联系。⑷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⑸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64、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具体任务是。
答:⑴使学生认识卫生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⑵按照卫生的要求,正确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⑶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正常发育成长。
65、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P243)
答:⑴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⑵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⑶使学生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⑷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
66、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二者的关系。
答:情感和理智在说服中所起的作用各不一样。说服中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说服中的理性因素则会产生长期的效果。说服中的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在改变学生态度上,受到学生成熟度的制约。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教育内容,而对于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学生来说,理由充分、逻辑性强的教育内容更具说服力。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说服开始时加强情感色彩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动之以情),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晓之以理),会产生长久的说服效果。
67、中等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P228)
答:⑴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美育;⑵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⑶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美育;⑷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68、中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P253)
答:⑴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⑵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其劳动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⑶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劳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⑷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多方面性的特点。⑸教师劳动的职业要求决定其具有示范性特点。⑹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69、(P255)为什么说老师的劳动 具有三性。
答: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
首先,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则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今日的成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再次,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
*70、教师的劳动特点。(多、简P255)
答:⑴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⑵每个教师劳动的价值又是不等的,创造的劳动价值的根本在于奉献。
71、(P256)中等学校教师的素养。
⑴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
时代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⑵职业道德素养。
⑶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⑷能力素养。
⑸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是现代教师素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72、中等学校班主任的任务。(P260)
答:具体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班级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指导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
*73、中等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P261)
答:⑴说服教育法;⑵情感陶冶法;⑶榜样示范法;⑷行为训练法;⑸生活指导法;⑹心理咨询法;⑺指导自我教育法;⑻品德评价法。
74、相对于中学生的自然属性,其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266)
答:⑴中学生是社会关系中的人;⑵中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⑶中学生是文化中的人;⑷中学生是法律中的人。
*75、中等学校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他的依据是什么?(P267)
答: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客体。教师是这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教育活动的发起人,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从中学生自身情况来看,首先,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次,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再次,中学生具有向师性。总之,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地位,是由师生双方的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76、我国中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P271)
答:⑴平等的人际关系;⑵合作的工作关系;⑶授受的教育关系。
*77、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281)
答:⑴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⑵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⑶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⑷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
78、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P285~288)
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⑴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⑵社会和家庭组织的课外活动。
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科技站、各种业余体校以及其他活动组织机构等。
79、家庭开展的课外活动包括内容?(P289)
答:⑴家务劳动。⑵家庭体育锻炼。⑶家庭特长训练。⑷其他活动。
*80、中学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P290)
答:⑴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⑵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⑶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⑷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⑸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
*81、对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
答:学校行政领导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开拓精神,应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期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具有时代观念,不因循守旧,与时俱进,要勇于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开拓新局面的魄力和能力;要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精通教育行政业务、掌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科学地管理教育行政工作,还应注意及时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拓宽政治、经济、文化、管理视野,使学校工作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果断的判断力等一些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组织和指导学校工作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能自觉地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等等。
*82、(多、简P304)中等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⑴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⑵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⑶民主管理原则。⑷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
83、中等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P305)
答:⑴抓好教学组织工作。⑵领导好教研组工作。⑶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⑷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84、学生管理及其方法。(P307)
答:⑴思想品德的管理;⑵学习、课外活动的管理。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