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自考文化概论(一)章节复习资料(25)

发表时间:2021-07-22 14:19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6.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1)定义:诸种理论中的第四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读者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特征心领神会,深有体悟。

(2)中国文论家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述

①明代李东阳记载,因为他对唐诗的时代风格和白居易的个人风格耳濡目染,浸润日久,所以即使让他看其中几首未曾读过的诗,也可不假思索地加以辨认。

②明代后七子中的谢榛所说:“作诗譬如江南诸郡造酒,皆以曲米为料, 酿成则醇味如一。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此镇江酒也,此金华酒也。’其美虽同,尝之各有甄别,何哉?做手不同故尔。”

(3)西方文论家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述

①高尔斯华绥说:“风格— 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

②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指出:“这里我们所碰到的是风格的信息问题。它是艺术交际的关键和焦点,在这一焦点上集结着从艺术家经由作品到达读者、观众和听众的一切纽带。在这一焦点上,作家的创作过程开始产生实际的作品,然后进入艺术欣赏过程。”

③希瓦洛指出:“实际上只有后代的赞许才可以确定作品的真正价值。”

 

7.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1)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2)关系:一方面,创作个性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

 

8.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

(1)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际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2)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源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是有为有待的,为了实现而有待于形式化。

(4)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9.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1)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概念,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2)关系:一方面,创作个性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

 

10.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

(1)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实际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他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2)日常个性一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一部分源自后天生存环境中的习得;创作个性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自在的,创作个性是有为有待的,为了实现而有待于形式化。

(4)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

A.动作性。在戏剧中,事件的发展、情节的演进、冲突的开展和解决、思想性格和内心活动的表现, 主要靠对话。对话本身就意味着内心或外部的动作,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B.性格化。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而戏剧中的人物必须“依靠他自己去揭示自己”,人物性格主要是由对话来完成的。因此,对话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如身份、阅历、教养、性格等。

C.口语化。舞台上的对话,对观众而言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一般应要求深入浅出,即使诗化,也要朗朗上口。

(5)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我们称之为自由语体。自由语体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