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11.群体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12.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以及角色地位。
13.群体的领导
(1)概念: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带领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2)关于领导的产生的两种对立说法:
①个人特质理论: 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 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里奇韦提出,领导者必须具有的三个方面才能:
A.具有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
B.具有很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
C.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②情境特质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领导者。
莱维特在群体沟通的网络方面的研究中发现,当个体处于群体中的不同地位或在完成不同的群体任务时,其从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就不同。
14.群体对成员影响的表现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
A.概念: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B.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的原因
● 他人在场让人变得非常警觉;
● 他人在场会唤起被评价的意识;
● 注意力分散理论。
②社会惰化
A.概念: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共同的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B.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
● 社会评价的作用,个体成为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被评价意识减弱;
● 社会认知的作用,在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会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 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从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 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在一个群体作业的情况下, 每一个成员都是整个群体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就必然会被分散, 被减弱, 因而个体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2)去个体化
①概念: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 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出现导致人们加入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的现象。
②导致去个体化的原因
● 匿名性导致了个体对自我控制的降低;
● 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上,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3)群体的决策行为
①群体极化
A.概念: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冒险。
B.影响群体极化的原因
● 信息的影响, 群体讨论可以使某一种观点得到加强或支持, 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个体造成压力, 从而使他们最终倾向于服从群体压力, 而群体的意见经过讨论,被进一步极端化。
● 社会规范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往往会去支持与自己的观点接近而又较为极端的意见或态度。
②群体思维(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 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 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4)从众和服从
①从众
A.概念: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个体从众的原因
● 行为参照, 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 可以被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 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 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 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 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②服从
A.概念: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B.影响服从的因素及原因
● 因素
一是命令发出者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等,都会影响到服从;
二是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
三是情境因素, 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 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 等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即合法权力和责任转移。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