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简述激励模式及注意要点
激励理论也体现出不同的模式。它们分别是传统模式、人际关系模式及人力资源模式
(1)传统的激励理论模式可表示为:传统激励理论——提供工资刺激
(2)人际关系激励模式可表示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关心雇员的社会需要
(3)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可表示为:人力资源激励理论——提供更富挑战性的工作
管理者在选择激励模式时,要因人而异,既要满足下属的经济及社会需要,也不能忽视他们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及时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氛围。使人人尽其才。
二十一、期望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他认为:任何一种调动积极性的方式对人的作用的大小都有所不同,而导致这种不同的是该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即人们对某一方式的偏爱程度。称为“目标效价”
与激励作用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叫“期望值”,它是指某一特别行动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概率。
公式表示:激励动力=目标效价*期望值。
它要求主管人员对员工的激励,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要不使员工对“期望值”可望不可及,同时也不能太低,否则人人都可达到,都无所谓激励。同时,主管人员在采取激励措施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力争采取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以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
二十二、领导行为研究包括哪些理论,理论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一、性格理论:性格理论是最早出现的领导理论。它着重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认为领导者个人的身体、容貌、气质、性格、价值观、抱负水平、才智、能力等。决定其对下属的影响力,决定其领导的成效。
一、体行为理论:
(一)X理论和Y理论:
(1)X理论。X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的领导方式;
(2)Y理论。Y理论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上的领导方式。
总之,X理论通过权利和命令实现领导,Y理论通过统一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领导。
(二)利克特的管理新模式:利克特假设了三种领导方式:
(1)利用——专制式;
(2)仁慈——专制式;
(3)集体——参与式
(三)管理方格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和对人的关心程度。
1、(1.1)“贫乏式管理”;
2、(9.1)“任务式管理”;
3、(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4、(5.5)“中游式管理”;
5、(9.9)“理想式管理”
二十三、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是一个过程,有效的领导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而且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以及领导方式对群体的适合程度。一个领导者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有三个:
(1)任务结构——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2)职位权利——指领导职位所固有的权利和从各方面取得支持的程度
(3)上下级关系——指领导者对下属的吸引力和下属对领导者的信任程度
菲得勒为管理者认识环境、改变环境、采用有针对性的领导方式指出了方向,使现代领导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十四、管理方格论中典型的五中领导风格
1、(1.1)“贫乏式管理”
2、(9.1)“任务式管理”
3、(1.9)“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4、(5.5)“中游式管理”
5、(9.9)“理想式管理”
二十五、几种控制类型的特点和作用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指计划实施之前对投入资源的控制,其作用是防止组织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对正在进行的系统转换过程的控制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就是通过信息测定实际与标准的误差,对实际进展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的活动
二十六、管理标准化意义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标准化的实施能将整个社会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协调起来,使得复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使得各个部门相互提供的条件符合各自的要求,使得人们创造的成功经验得到肯定并加以推广。因此标准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十七、目标管理的内容、特点
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就是把经营的目的和根本任务转化为企业的方针和目标。实现各层次的目标管理,一方面可激发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把总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化为个人目标。
2、目标管理的步骤:
(1)由领导提供指定目标的要求和依据,下属人员讨论,并提出建议,经反复磋商使上下级就目标取得一致意见。
(2)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下属自行检查并向上级汇报。
(3)由上级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对下属的工作表现做出全面、公开的评价,并予以奖惩。
3、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实行自我控制、
(2)目标的制定是自上而下共同完成的,且实行分权管理。
(3)评价标准趋于客观,目标管理主要是通过将目标落实到个人,把组织的目标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激励人员的积极性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
二十八、控制的过程
根据计划目标制定控制标准;
(1)建立控制标准:建立标准时,要注意区分功能标准和结构标准。功能标准对工作结果做出的规定,结构标准则指对工作过程、方法做出的规定。理想有效的标准应具有下列一些特点:1、全面性;2、一致性;3、公正性;4、可行性;5、经济性;6、稳定性。
(2)实施状态测定:在实施状态测量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重视信息的收集,没有信息,管理者就如同瞎子和聋子。2、掌握真实的信息,不仅要及时收集信息还要对信息做去伪存真的分析,否则无法发现真正的偏差之所在,造成失控。3、防止患信息消化不良症。
(3)比较分析:一旦出现偏差,未能测量到或以测量出偏差而未能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则系统就会出现失控现象,背离原定目标。测量出偏差并得以及时纠正则系统运行就会合乎目标,此时系统处于受控状态。
(4)纠正偏差:1、需要员工的理解与支持。2、要授予纠偏人员相应的权利。3、在建立控制标准时就要配之以相应的奖惩制度。4、及时对纠偏效果加以反馈。
二十九、如何理解标准化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管理的标准化是以科学、严密、全面的管理标准为前提的。在制定标准时,虽力求准确全面,但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事物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因而标准在实践中也需许不断补充和完善。
标准化的形成与完善过程是一个不断应用“例外事件”原则去处理问题的过程。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行使控制职能时,通常把标准以内的事看成是例行公事,交给下级人员去处理,而把注意力放在标准以外的“例外事件”上。
建立标准时,要掌握两点即标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