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诗歌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 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尤以曹操、曹植成就为最高。
2.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
(1)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2)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建安风骨:汉魏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人诗歌创作风格。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4.曹操
(1)简介: 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官高望低的宦官家庭,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因改姓曹。
(2)诗歌的艺术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操“以乐府题叙汉末事”,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是《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如《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
5.曹植
(1)创作分界: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多抒发其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他前期的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如《送应氏》。
②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曹植后期诗作如《野田黄雀行》《吁嗟篇》都是这种沉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
(2)艺术特色
①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赠答酬酢、抒情述志,无不发之于诗。
②其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他的诗形成了华丽绮焕且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即所谓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曹植诗歌“壮大”,一是指他诗歌雄健豪放的特点。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上,由于他多选择广大的意象、大幅度的动作和巨大的数目,如“伊洛广且深”“修坂造云日”“长驱蹈匈奴”“厉马登高堤”“万里犹比邻”“美酒斗十千”等,也使他的诗歌有一种豪放壮大之美。
(3)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上。
(4)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其诗作中不仅出现律句,还出现了律联。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野田黄雀行》开头两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对全诗的悲怆情调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