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21.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解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非概念性(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所谓“不着一字”,显然不是要求诗人不要使用文字,而是说要不必使用概念性的语词,就能表现出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蕴。)
(2)多义性(如,叶爕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便是抓住了艺术作品的意义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此外,古代诗论中还有“文有尽而意有余”“言有尽而意无穷” 等说法,都是在强审美对象蕴含着概念所无法穷尽的丰富内涵。)
22.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审美活动中,各个心理要素互相渗透、相互制约,从而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1)审美经验与感知的关系:感知是其它要素的基础。
(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如, 福楼拜曾经在想象中,亲身经历他笔下的人物包法利夫人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情感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如,“表现说”);情感活动支配和调节审美想象, 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 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如,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理解制约想象,想象和理解通过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康德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关系, 席勒和斯宾塞提出“游戏说”,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角度提出审美经验的游戏本质是艺术作品或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从本体论上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
(4)情感与理智关系: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中国古代诗论强调“情理交至”,即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受伦理政治的规范和约束,如荀子《乐论》:“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毛诗序》云:“发乎情,止乎礼义”。宋代诗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指出: “夫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 不穷理。所谓不落言筌者,上也。”即反对抽象说教,反对引经据典掉书袋,并不反对诗歌中的理性。清代的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提出创作的四大原则即“才、胆、识、力”。而以“识”——见识、理解力为统帅,认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这里的“才”与“胆” 更多地具有情的含义。鲁迅说:“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侯 , 不宜作诗 , 否则锋芒太露 , 能将‘诗美’杀掉”)。
23.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
24.呈现阶段:是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5.审美态度: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