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05-21 10:0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开辟语文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创造性处理教材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学习面,充实学生学习源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学习源泉;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生活,互动交往,可以渗透亲情体悟。

关键字:语文教学;第二课堂;资源开发;多向传递

就学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载体,但它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更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唯一载体。我们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宣讲教材,重要的是深刻的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以暂新的教育理念去统领教材,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走出一条“跳出教材教语文,走出教室学语文”的教学之路。下面谨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提出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现有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范本,是学生在课堂里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由某一篇作品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生成很多很多新的“教材”: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作品的背景知识、某一个知识点产生的新知识……我们就要立足原教材的点,努力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

1、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传统教材的处理,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依纲照本,逐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大胆的进行单元学习,求同存异:但最终都是要体现出编书者的意图来的。殊不知爱好读书的学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来学习如同嚼蜡(特别是编排在教材偏后的课文,有的同学不知已读过多少遍,愿学的自不待言,不愿学的你是无法调动他的胃口的)。所以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的避开这种现象,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教学时, 发现学生早已把课文烂熟于胸了,在教的过程中,同学们并没有被文中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学习兴趣渐趋低谷。但他总觉这一单元素材很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当看到《真正的英雄》时,便灵机一动,觉得这一单元课文中的形象不都可以用“英雄”来统领吗?便找来前不久刚刚上映的巨片《英雄》,在教室全剧重放。看完片子,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詹天佑等人是英雄吗?江姐呢?鲁迅呢?刘备呢?结合《真正的英雄》,提示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辞。两三节课下来,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接着又让学生讲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身边的英雄事迹 ……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得意图,却也创造性的完成了本单元的学习。

2、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开发课程资源

有时学生会提出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将问题抛给学生,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有一次,钱梦龙先生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且看钱梦龙先生是如何反应的: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谁有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有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3、立足课内,适当联系扩展

如教完《落花生》一文,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努力为四化作贡献,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楷模;雷锋生活艰苦朴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崇敬……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平凡劳动,不想当普通工人、农民的片面认识,表示要以雷锋、张海迪为榜样,像课文中所说的“花生”那样,不讲究外表体面,刻苦学习,努力成材,将来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 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

1、布置班级,展示一片清新的天地。

班级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在我班教室的墙壁上设置了“成功起跑线”、“作品欣赏栏”。黑板上开辟“词语积累”、“班级新闻”等小栏目。黑板报则分组轮流策划、撰稿、誊写,每期黑板报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班级一角辟出了“图书角”,好书大家读,新知识大家分享;“生物角”,既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学生在班级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班级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2、开放图书室,给学生一本丰厚的书籍。

经济的发展,使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已有了一些藏书室和阅览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游览,无疑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一潭永远的活水。

我们还经常利用班级、学校组织各项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如:写字、词语接龙、成语故事、诗歌朗诵、手抄报、征文、主题演讲等比赛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诸如“迟到了”、“班级竞赛扣了分”、“体育艺术节得了第一名”、“我与同学闹矛盾了”;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课堂课余生活、游戏活动、日常生活、师生交往等,获取独有的体验,增加写作之源,激发创作的灵感。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1、抓住时代素材开发课程资源

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

去年国际上发生了两件大事:1、伊拉克战争 我紧扣社会现实,先布置学生看新闻,写体会,出板报、手抄报、作文等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2、抗击“非典” 我上网把最新的最感人的抗击“非典”素材下载到课件中,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谈感受,写体会。对学生布置了:《“非典”下的个人卫生》、《“非典”下的地球环境》、《如何增强我们的体质》、《白衣天使,我爱你》等主题作文和手抄报。这样抓住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

2、利用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人,其生活经验要比学生丰富。如果我们充分发掘自身的经验并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特别感兴趣,特别专心倾听。例如教《长城》这课,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老师去年七月做飞机到北京长城去了,可好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想。”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书并念上一段。

师:出示在长城上买来的纪念品。

生:“我好想看。”

师:出示在长城上照的相片。

生:“哇,好漂亮!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我攀登的是八达岭,这是长城最险要的一段。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了上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由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入课文,拉进了“学生—课文—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更乐于质疑,乐于学文。

3、利用网络媒体开发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

在教鲁迅的《祝福》是,先让学生观看影片《祝福》;在《边城》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人性美,便播放了影片《边城》; 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放上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的画面和伊拉克孩子的呐喊,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和平是多么重要呀!在平时,经常制作一些课件为学生理解课文打开一条通道。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如,K12学生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语文水平。

4、利用大自然开发课程资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日月星辰、风霜雪雨、名川大山、农田水利、园林花卉、城市景观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资源。我的家乡在云和,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凤凰山、狮山、龙儿洞、仙宫湖、云坛的仙姑岩、梅源的梯田风光等等,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青山、蓝天、白云间,在万亩竹海、千亩茶园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产生了许多疑问,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寻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

各地的自然景观多种多样,适合开发的自然资源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自然性资源。

5、利用社区开发课程资源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陶行知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的,我们必得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同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里去实践,去锻炼,去砥炼,去发展,开发并利用好社区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本百科全书。

云和是有名的木制玩具城,大大小小的玩具厂举不胜举。我曾组织学生去“当一天小工人”,让学生体验生活,亲自动手做一做玩具;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联系家庭生活,开发亲情资源

“家”是一个人感情的归宿,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但是一旦要写有关“家”的文章却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即使写了,笔下的文字也是一个个被“挤”出来的,缺乏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果不注意启发学生去体会感情,习作时,他们往往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写作。因此,引导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往,体会亲情,为说真话、诉真情、写真事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就充分挖掘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饿,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各个家庭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家庭资源也不同。我们曾发现有位学生,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着年迈的祖母,生活极其艰苦,靠着社会及好心人的资助才得以读书。但正是他靠着这份特殊的家庭资源努力学习,他的作文比别的同学多了一份塌实,多了一份特殊的亲情。

不同的家庭每天上演不同的戏,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我们应不断积累这份家庭资源,不断开采,不断利用。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呢?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其实在我们身边可利用于语文教育的资源很多很多。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从学生身上去观察,那里有我们永远开发不完的资源,取之不竭的资源!让我们走进学生活动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画面,然后将这些精彩的画面转化为有利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合理利用好课程资源,最终一定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教育科学研究》 2004年第4期(总第110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出版

3、《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宋乃庆等主编 2003年1月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