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探究,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有人说:“语文教学是门悲剧艺术。”而对高中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则可以说是一门“惨剧”艺术。面对着这一个个从中考的战场上败下阵来的“伤兵”,教材上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到了他们的手中,却如同拿着外语说明书一样不知所措。而语文教师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更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禁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中安然入梦。对于教材中较短小的文言文,记忆力稍强的同学虽能囫囵吞枣地强记下来,但不出几天准又忘得一干二净。篇幅稍长的文章,有些学生连看完的勇气都没有,就更别提要对课文理解多少了。特别对一些政论散文,如《谏太宗十思疏》,文章的趣味性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步减少。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仔细分析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1、突破教学常规 要想让高中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多变的办法难以奏效。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仍采取“导入——串讲课文——分析课文——课后练习”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对文言文更是厌烦。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轮流翻译课文,可以分小组串背竞赛,甚至可以让学生过把“老师瘾”。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当我说明天的课文由学生来讲时,大家感到既新鲜又惊奇,很多学生都希望能上台来讲。最后我选择了一位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他还真正儿八经地备了课,一节课讲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呢,为什么?争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上课时故意刁难该生,而这些刁难的问题虽然使该同学有时语无伦次,但却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因为每个同学都很投入,都力求找出漏洞来为难该生。尽管难免有错讲、漏讲的地方,仍需要老师来纠正和补充,但此后的练习表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学们都记得较牢。
2、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不防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如《鸿门宴》。有的可撷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如《劝学》。还可利用音像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讲授《鸿门宴》时,可选用古乐《十面埋伏》,《孔雀东南飞》可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播放中,教师可适时讲解乐曲所表现的意韵或意境,介绍有关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迅速沉浸在悠悠思古的情怀之中,为上好文言文创造一种浓厚的氛围。
3、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而留下深刻印象。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特”,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再如方言中也有一些上古用语,如大锅曰“镬”,大屋曰“厝”,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的热情。
4、降低要求 高中生中大多基础很差,而一些文言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在教学中应放低要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可以把要求整篇背诵的课文分段来背,对个别背诵古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在较难的段落中按小层次来背诵,这样更有利于高中生完成背诵任务。如果死抱着要一步到位的教学目的,硬是要一次性完成背诵任务,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星期也背不下来,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低触情绪,以后干脆不管长篇短篇,难的、容易的都不肯背了。除了放低背诵要求外,其它的一些教学要求也可适当放低。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极差,一个最为普遍的原因就是对古汉语知识积累较少,所以对高中生的文言文教学,应注重重点字、词、句的理解,这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根本所在,至于对课文中隐含的深意,只能让他们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力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进步,因为高中生并不是笨,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兴趣和信心。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高中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更注重指导。否则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的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自然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西方也有句名言:“掌握了正确优良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得益,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我在一次复习课上列举了一系列动词:之、至、致、往、如、造、适、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进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我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好,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拨、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给推断语意的方法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字词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①借助字声,推断字义。在文言文中,通假字不少,尤以先秦文章为多。它们大多是同音,近音相通,故可以借助字声,推断字义。如“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借助“蚤”与“早”字声相同,字义相通,整个句子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②凭借词的结构,猜度词义。古代汉语构词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循其法则可推测词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这里的“存亡”是反义并列词组,“存”与“亡”反义并列,所以,“存”有“生存”义。又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中的“破灭”是同义并列词组,“破”就是“灭”,“灭”就是“破”,都有“灭亡”之义。
③根据互文,推断词义。互文多正义,这是古文的一条规律。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殚”与“竭”是互文,又是同义,都有“用尽”的意思。又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能水”二字是偏正结构,意为“能游水”或“善于游水”,上文的“利足”也应是偏正结构,“利”即“便”,即“善于、擅长”的意思;“足”作动词,即“走路”。译过来,就是“善于走路”。
④根据对文,推断词义。对文多反义,这是古文的又一条规律。比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终日”与“须臾”相对,“终日”表时间长,可推知“须臾”表时间短。
⑤辨析词性,推测词义。古汉语里,词性多变,活用现象较为普遍。随着词性的改变,词义也随之变化。所以我们解释字词含义,必先辨其词性,然后才能推断其义。比如,“上胡不法先生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这里有三个“法”字。第一个“法”之前,是副词“不”,所以是动词,有“效法”义;第二个“法”,是一个动词“法”的宾语,是名词,有“法规”义;第三个“法”,在能愿动词“得”之后,并与之结合很紧,也是动词,也有“效法”义。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职高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远友.借用古乐学文言.中学语文教学,2006,(3)
2、廖信文.后进生的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教学月刊,2005,(12)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