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1-05-20 10:20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诗歌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我们通过吟咏、多媒体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能力 吟诵 多媒体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如果能够在每节课前,开辟 “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做到这样,日积月累,那么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例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又如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有利于导入课堂学诗氛围;播放范读,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运用多媒体声像,有利于创设诗歌情境;运用配乐朗诵,有利于激发联想和想像;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总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不过,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积累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

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此外,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表达技巧有衬托、渲染、虚实、怀古伤今、借景抒情、寄寓寄托等。

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应当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