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

发表时间:2021-05-20 10:15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随着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让课堂多一点语文的味道”的呼唤愈加强烈!

什么叫"语文味","语文味”学派创始人程少堂老师这样这样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我们经常埋怨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花在语文的时间太少了。如果你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了“语文味”,还会有这样的烦恼吗?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语文味”。

让课堂涌动情感的体验美

语文味是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老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

有着自由灵魂的个体。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体验。老师首先要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有强烈的生命体验,并乐于把这种体验与学生交流。

学生也是主动的个体,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体的需求。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信息和心理体验的交流,会让课堂氛围融洽而热烈。

我们的文本选择,特别是一些文学性的篇目,如诗歌、小说、散文,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文章的情感,其实是文本价值的实现和高峰体验。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的歌!是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歌。史铁生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拷问灵魂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的学生能读懂多少呢?除了给学生介绍史铁生,介绍写作背景,我觉得要把学生对人生的领悟结合起来,才能融入史铁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读懂作者,才能真切感悟生命。

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进入情境: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特点,又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今又荒废的园子,作者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而是贯穿着一种时间意识,生命意识。这种意识,把作者引领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关生与死的问题。

地坛无疑就是触动作者心灵的那根琴弦的手指,是激发了作者内在生命意识那个媒质。

于是,这段话给了我想象与感动: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抓住“剥蚀”、“淡褪”、“坍圮”等词,在这样古旧肃穆的环境里,作者“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是怎么样的心情?他看到的自己的身影,是怎样的的身影?是坐在轮椅的低矮的身影!在这沉寂的地方,阳光赤裸裸的把现实呈现,你想象这一刻的史铁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我以激昂而沉痛的语言有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我与学生都进入了思考,我们都沉浸作者在那种艰难和痛楚的情绪中……

在人性化备受关注的今天,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必然。因此,语文教师更应以人性化理念打造语文新课堂,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和谐发展的乐园。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的意义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让语文教学浸润人文的色彩,让语文教学负载精神的使命,让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

例如,《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拣麦穗、办嫁妆并对一个卖灶糖老汉萌生情感的故事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农村女孩天真、纯洁的情感世界。歌颂了人性美和情感美。

幼小、单纯、天真的“小女孩”,仅仅为了能吃灶糖,仅仅因为那个老汉对我的疼爱,就要嫁给他。这纯真的情感通过一组对话表现得更加真实,更加淳朴。在老汉“去了”的日子里,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语言描述了“我”对老汉的那种依恋。从“担心”到“望着”,“等着”,继而得到老汉去了的消息后很伤心的哭泣,都是“我”内心感情最真实的流露。

我让学生反复读“老汉”和“我”的这段对话:

娃娃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嫁我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咧!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啊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啊哒, 等我长大,去啊哒寻你呀?

就歇在啊哒!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我”小时候想嫁给卖灶糖的老头,为什么会这样。从字面的意思,我们能理解到“我”童言无忌,小时候贪吃灶糖,所以想嫁给老头。但“我”长大后,知道那是孩子的话,但“我”依然依恋老头,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畅所欲言,从文字的表面一直挖掘到内里深层次的东西。文章中的两个人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感情,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意在表现一种人性美。而这段对话则是这种淳朴人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咀嚼这段对话的语言和内涵,就会从中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蕴涵的那种纯美的人性,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文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隐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实,在孩子们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美好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在语言文字的历练中,学生被人类文化深深吸引;在文本的流畅对话中,学生的人文情怀被深深唤醒。

想象我们的课堂,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前,学生无不感受到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在“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前,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样的课堂,充溢的更多是真、善、美的情怀。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应是学生构建、生产新知的肥田沃土,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但要让诗情画意能够更好的体现于课堂,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语言和智慧分析,甚至肢体语言的演示等手段,挖掘出灵动的美感,从而使教学双方均达到一种默契共进的效果。使课堂能够播送诗意的情感和魅力,这就是我觉得比较理想的课堂氛围。

例如像《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篇章,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会使读者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学生置身于这样充满美感的课堂,其投入其沉醉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课堂上的智慧包括老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世界。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去探究未知世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枯燥,那里还谈得上智慧呢。将语文根植于鲜活的生活,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挑战自我,生成学生学习的智慧。

读懂文本是根本。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由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千姿百态,照应美、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观照其间,从经验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觉得怎样?回答往往是一种整体性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最本质部分,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

其次是质疑文本既有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有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总之,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只要学生“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更加丰润厚重,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的灵光。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