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作文素材创新运用探讨,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作文中习惯于奉命和应付,作文程式化,教师代言化,提笔往往是一些用得泛滥成灾的素材,千人一面,内容陈旧,空洞俗套,毫无新意。学生的灵魂被扭曲,创造性被扼杀。而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正是克服这些缺点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力求在写作素材运用上以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在学生的写作中运用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的文章在用例上有新意,不人云亦云,达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要求。
【关键词】积累熟练 学以致用 优化激励
作文素材的运用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常规性教学,我们的做法往往是把一批素材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加分辨地随意运用,这样做固然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作文中有的素材泛滥成灾,千人一面,内容陈旧,空洞俗套,毫无新意。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力求在写作素材运用上以创新为突破口,坚持在学生的写作中运用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的文章在用例上有新意,不人云亦云,达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要求。
一、积累熟练
积累熟练是指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写作素材和创新运用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写作品质,进而使他们对写作素材创新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素材积累方法有很多种,同学手上也有各种“大全”。理论上来说,大家不缺乏素材,但为何实际操作时,就只能写出甚至是“憋”出一篇面目可憎的作文来呢?可见,问题不在于“素材积累”,而在于“怎样”积累,只有创造性地挖掘积累,才能创新地运用文本素材。
(一)闲情偶记,创新积累
这其实就是学生个性化创新阅读的过程。这个创新体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性格差异,选择符合自己的书籍,包括他们喜爱的英雄、宠物、创造发明、科学发明、运动、音乐团体等书籍。对于这个个性创新阅读积累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
一是学生自备摘抄本;二是摘抄自己认为是“美”的词语、文句、段落、甚至全文;三要求学生每周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小组轮流推荐一个好句或5个好词在早读课上摘抄在黑板上,全班诵读1-3遍;四是老师每两周检查学生的摘抄,及时作出指导,勉励学生多记、多读、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化繁为简,主题积累。
一般的作文素材积累往往是无序化,老师把什么素材给学生,往往有点随心所欲,所以,学生手中的素材往往也是杂乱无章的。我们的创新做法就是——
根据“化繁为简,主题积累”的原则,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主题,以“人”为核心,按照“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个大项、十几个小项来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如:读书、友谊、真诚、平等、关爱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认为,主题积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多元而简约地去强化,基本做到快速有效地积累素材。(三)变“素” 为“熟”
作文素材的贫乏是很多同学致命的软肋。素材匮乏,八百字的作文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完篇,勉强凑足字数,往往内容空洞,语言干巴,感情虚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百曲而后知音。”如果同学们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写作就成为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一旦有机会表达,就可以灵活运用,厚积薄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妨在第一阶段的积累的基础上,改变策略,进行第二阶段的积累——变“素材”积累为“熟材”积累,方法则是不按“主题”而是依据“声母发音”、以“ABCD”为顺序来积累“熟材”。比如:字母“L”系列“熟材”积累内容(部分):
李时珍: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开心地笑;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无怨无悔地尝遍百草。没有语言,只是为了让医学著本更加完备;没有赞扬,只有满屋的草药味伴他一生;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只留下一部旷世之作《本草纲目》默默向人们吐诉。他的一生都给了草药,没有停歇……
陆游、鲁迅……
按照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有的可能没有,比如字母“I”)分由全班50多位同学来积累,每两位同学积累一个字母系列,每人积累2则,同学们按照老师提供的模板,积累不出一个星期,全班就可以互通有无。而且,由于平日积累的是“熟材”,在考场上马上就能用得上。更为关键的是,同学们无论在考场多么紧张,都可以按英文字母来回忆,总能联系到自己认为最满意、最贴切的材料。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运用中深入感悟,反复锤炼,写作时就能也总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使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指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教学活动要在学生对素材积累熟练的基础上,将创新积累的素材应用于写作训练之中,切实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提升作文水准。
很多同学一到写作文就想不起来什么可以用,平日里积累的东西,似乎在大脑里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材料”跟同学们打起了游击战,可见, “素材积累”重要,但是平时有意识地“运用素材”,这更重要。对于学以致用,我在创新运用中是这样开展的:
(一)阶梯式训练:就是“素材--观点—题纲—语段”的训练。以往的做法是老师把一堆事例发给学生,至于学生有没有用,有没有创新运用,往往没有下文。而我通过这样的运用,让学生这做到熟习素材,创新性地鼓励学生从多角又运用素材,一举两得。
例:魏敏芝的童话(通讯) 蒋书
事例概括:谋女郎魏敏芝,面对失败与压力,坚持执著地追求梦想,成功拍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考上西安外国语大学,赴美夏威夷杨百翰大学深造。
问题设计:请从上面这则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观点,针对你提出的观点写一则提纲。
例、人,要有梦想
开头:每个人都惊羡花儿的美丽,殊不知开花的过程却是艰难的,试想哪一个春天不是凋零后的重生,成功不是失败后的继续……所以,人,要有梦想!
分论点:
梦想,让我们充满希望;(谋女郎魏敏芝)
梦想,让我们充满自信;(刘翔)梦想,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李安)
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我们遇到困难也不言放弃;因为有了梦想,所以我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观察生活。我们像一只只展翅翱翔的雏鹰,穿梭于蓝天白云之间。来吧,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吧!
(二)一材多用
一材多用就是不变的材料可以应对万变的话题作文。材料跟着主题走,表述围着中心转。就是创造性地把事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达到用熟用巧的效果。具体侧重两个方面。
(1)万变的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万变的,但是,一些典型的素材是可以应付万变的话题的,我们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话题先从积累的熟材“搜索”,以不变应万变。例:同样是魏敏之的素材,至少可以用在很多的话题中;
跌倒后站起来
一个人曾经跌倒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有勇气站起来,尽管以后可能还会跌倒。魏敏芝在考北影中失败了,还遭受到网民的无情讥讽,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考“西影”的机会,最后她凭着信念与勇气成功了,接着一系列的机会找上了她。如果魏敏芝当初因为考北影失败而沉沦,不再有那份再接再厉的勇气,那么她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走得这么远。山峰只属于敢于攀登的人,只要有勇气面对跌倒,就会有征服山峰的机会。
(2)不同的文体
在实际写作中,我们会写到不同的文体,同样,也可一例多用。如苏东坡这个素材,我们可用在不同的文体中。例:一枝一叶一世界(议论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脸(散文)
面对着滚滚长江,滔滔浊浪,默默赤壁,此刻,我想起了那一张脸:朗朗豪迈,举酒嘱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哪管它盈虚消长?可是,凛凛夜风,让我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一张脸:它交结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多少失落与无奈啊!我心怦然,就算是才情如海的东坡,不也像我这个凡夫俗子一样,有乐观,有失落吗?啊,我心释然!
三、优化激励
优化激励就是对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不足与失败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用肯定取代否定,以激励取代批评,尤其千方百计地为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的失败者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不停留于对个体的肯定评价,逐步实现全班学生的群体评价,充分发挥群体评价的激励效应;不满足于对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结论的肯定评价,逐步实现对创新运用过程的肯定评价,激励学生在写作素材创新运用上向创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发展。
我们的同学在写作文时,动不动就来一下屈原、李白、苏东坡、贝多芬等,千人一面,我们手中的作文往往变成一张张表扬名单,仿佛一没有了这些古人,文章就不成文章。事实恰好相反。这样做往往让改卷老师觉得你只会拾人牙慧,文学素养不高,自然,在改作文是时很难给出高分。要知道,高考作文是功利性很强的一种写作,我们追求的就是高分,所以,我们同学就不要不断地翻那一堆旧素材了。
面对这此情况,我力求在学生的习作中,优化榜样激励,让学生放手写我心,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让学生通过比较运用,看看在写作时用什么素材最好,在用例上怎样突显自己的个性,在表达句式的运用上翻陈出新,从而达到去伪求真、去劣求优,作文有上佳的表现。 例如:
厚今薄古:能用今的少用古的。例如这则《生活的绳索》的用例,作者避开屈原、李白、苏东坡这些古例,用我们课文中的史铁生,让老师在一堆古人中发现了金子,比起同学们的事例,它更有现实意义,更彰显了学生用例的匠心。请看事例: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他绝望的心。……从地坛的一草一木、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绳索。……十几岁的他给自己的心厚厚地包裹起来,用绳索束缚着。三十几岁的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绳索。
厚精薄滥:能用精的不用滥的。例如这则《名利之外,境界更高》的用例,观点鲜明,例证充分,叙述简练,用词精挑细选,构段精雕细刻,于从容大气中彰显赏心悦目的美感和令人折服的力量。
不慕名利者,有宰相房玄龄,肚里撑船,不居高功,以谦和睿智载起一个绝代的盛世。不喜名利者,……。不贪名利者,……。不好名利者,有学者钱钟书,孜孜不倦,寒窗经年,以淡漠执着给世人一个安如泰山的楷模。澹泊宁静,名利之外,人生境界显得宽阔高远。
翻新活用:把素材创新性地运用到写作之中,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赢得赞许。例如以下的文段,作者立意巧妙,反弹琵琶,把对霍去病的憧憬和赞美,化为一生的“嫉恨”。
霍去病,我嫉恨你——骠骑将军霍去病。漠北之战,你与卫青分兵而行。夹击匈奴,参加此决定议匈奴命运的大会战……背袭匈奴大获全胜,追剿余部,你擒获人、物、牛羊不计其数,班师回朝,位至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怎能不嫉恨你呀!
句式突破:个性化的表达,做到作文貌似有文采。在第一则事例中,用的是排比句式,句式严整,一气呵成,很有气势。第二则事例中,用的是“且不说……且不说……单说”的递进句式,列举了三个事例,但重点写好一个事例,给人的感觉是点例与繁例结合,事例丰富而又详实。
示例1:直面磨难,我们就要磨练意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面对磨难,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不与人争,终能扬名天下;面对磨难……让我们直面磨难,磨练意志,笑对人生吧!
示例2、直面磨难,我们就要磨练意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且不说韩信……且不说鲁迅……单说魏敏芝面对磨难,勤奋拼搏,面对外界的众说纷纭、电影学院面试失败,加上高考的压力,她拿出了直面磨难的勇气,振作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试想,如果魏敏芝没有直面磨难的勇气,又怎么会因为《一个都不能少》一炮而红?如果没有直面磨难的勇气,她又怎能考上西影影视传媒学院呢?如果没有直面磨难的勇气,她又怎能梦圆美国?正是因为魏敏芝有直面磨难的勇气,她才能拥有如此多彩的人生啊!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激励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对差等生,用激励和鼓励性的语言尤其重要。教师应随机应变,变着 “ 花样 ” 鼓励学生,正所谓教无定法,不管是那种方式的激励,都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言。
……
正是在以上三原则的指导下,写作素材创新运用在学生中蔚然成风。我勉励学生,文章中有一个事例是人所少用,而又恰到好处的,可敬;而全文中有多处是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可佩。正是在充分认识,感悟写作素材创新运用的重要性上,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了好文章,虽不能说篇篇字字珠玑,妙笔生花,但文章中素材创新运用也可圈可点,这些也许幼稚,也许平凡,也许就是别人的影子,但毕竟是克服了用例的粗制滥造,表达的干瘪乏味,通篇或记流水账,或说套话、大话的缺点,写出了自己的灵动与秀美,拥有了如冰心所说的“能表现自己个性的,是未经给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心灵的笑语和泪珠”。
主要参考文献:
《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荟萃》(人民网)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