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基础先行,协成思路,规范答题——高三语文教学工作的反思,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高考是一个门槛,很多学生利用高三一年来充实自己,并希望顺利跨越这道门槛。面对逐渐被边缘化的主科——语文,要真正获取稳定而理想的高考成绩,我认为必须先做到打稳基础,形成输入量,并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读写思路,最后就是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本文将就以上三点,谈谈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就此作出反思。
关键词:高三 语文 基础 读写思路 答题规范
正文:
语文的高考备考工作总是在摸索中前行,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适应学生学习能力,才能紧跟不断变化的高考路向,才能让学生在高考场上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通过对近几年语文高考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下的语文高考不为搞艰深、高难度的题目,而是结合社会现实,着眼于基础,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以及阅读、概括信息的能力。总体而言,现今的语文高考试卷尽显理性,因此,在高三的语文复习过程中,也应当从理性出发,先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基础先行
语文成绩的理想,没有捷径,只有先打好坚实的基础,准备好足够输入性内容,才可能漂亮地输出。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考试实际上没有绝对的难度,而且实用性极强,因此,学生往往未能正视这门学科,对于看起来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的学科,学生投入的时间比较少,但又由于投入的时间少,记忆性的知识掌握不牢靠,考试的时候往往是“输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却无法用文字表达。
鉴于本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大可不必抱怨,相反,要给予学生足够耐性,并引导学生将知识分段、分片记忆。语文学科所占用的时间不宜过多,大量的知识记忆所用时间过长会让学生衍生厌恶感,而且记忆必须要讲求思路合理,必须建立理解的基础上,并且可以通过练习,适时地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对于学生的基础情况的调查,可通过“前八题”练习来获得。所谓的“前八题”就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前四道”选择题,以及文言文阅读中的四道选择题。在这24分中,恰恰反映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通过晚练、周测的练习强调,首先先调动学生积累基础的动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晚练、周测的批改,掌握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也在老师反馈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而督促自己往不足的方向改进。
而事实也证明,抓紧学生“前八题”的基础训练,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而基础不断扎实也确实给予学生不少的信心,才能更有效地推行语文复习的第二步、第三步。
二、协助学生逐渐形成读写思路
语文高考的重头戏是阅读及写作。从文言文阅读开始,学生须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两篇现代文阅读,及诗歌阅读,并要完成一篇800字的文章。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要比较出色地完成所有读写任务,就必须有一套正确的思路。因此,我认为,在指导学生阅读复习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对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并要培养学生分析思路,及学习这种写作思路的习惯。
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阅读的思路就必须先帮学生弄清楚各种文体的特点。例如文言文的阅读是侧重于选材人物传记,文言文的人物传记的文章思路比较简单,主要通过介绍传主生平事迹来体现传主的品质。而文言文的人物传记也多倾向于史书的选材,传主也多为王侯将相。获此信息,学生则可以有所侧重,多积累古代官宦信息。
从以上事例可看,要考出好成绩,首先要弄清楚“考什么”,掌握好方向后,则要体验“怎样考”,通过体验后则要总结出当中的规律。但必须注意,这个过程并不能凭空说大话,要总结规律就必须还归于练习。而所选择的练习决不能儿戏,最好从近年的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着手,通过对典型文章、典型题目的熟悉体验,学生才有真正的学习阅读模范。
现代文的阅读同样要讲求思路,但现代文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学生思路的培养则不能局限于题目训练。现代文阅读一般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必考题的选材以社科类文章为主,近年尤其注重人文科学、美学等文章;选考题则分成文学类阅读及实用类阅读两种,而文学类又可细分为小说及散文两种主要文体,实用类则又可分成人物传记、新闻、访谈、科普小品文、调查报告等文体。在选择阅读练习时,除了以经典为主外,还应该多给予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增加见闻。
对于作文写作思路的形成则要指导学生找一种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训练,但不管是什么文体,都必须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写作思路。在指导写作复习的过程中,除了按部就班进行序列训练,我认为,更要广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致于进入写作的死胡同。
就近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的写作素材及思路都显得比较陈腐,与高考作文题目紧贴时代的特点、要求显然是不相符的,因此,要在写作方面开辟新路,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作文训练,“每周素材积累”是个不错的方法。所谓的“素材”,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热点的新闻时事及评论,网络热点事件及评论,网络流行用语等等。在这些素材中,我建议可注重培养学生读评论——写评论的能力。由于新闻评论的篇幅并不长,学生只要围绕一个观点尽情辩论即可,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角度,也可以在一个叫轻松环境下训练其表达能力,而最重要的是短评写作可以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思维严密性,因此,在训练大作文前,可以多培养短评写作,让学生习惯围绕一个观点展开思路进行写作。
三、规范答题
学生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包括答题的规范。首先,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并承认,思考问题与答题表达可以相距甚远。所以,教师应先鼓励学生拿起笔着着实实地进行训练,尝试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
由于主观表达题的答题篇幅有限,并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
所谓的答题思路实际上应教会学生看懂问题。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感到文章易读,但问题难答,得分始终不高。这就是看不懂问题的反映。要训练学生看懂题目,就必须选取一些能够表现文体特点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认识,并从中列举变换出来的各种问题形式,要学生明白到,所谓多变的问题,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知道问题问什么,就要知道回答什么,这就要求学生的答案必须要有指向性。这就必须要注意培训学生的概括能力,尤其是探究题的回答,就更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回答。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但这与老师的评价有着绝对的关系。学生的概括能力即使不好,但也要求老师找出其中可以肯定的环节,在不断地批改中,让学生尽可能保留优良的表现,然后加大信心去修改自己的不足。
要改善学生答题规范情况,还可以通过同伴对比来实现。学生一般比较倚重答案,很多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都喜欢抄答案,但答案只是供参考之用,要改变学生依赖答案、抄答案的情况,教师则要用心地在学生当中找出一些比较好的答案,并将其公开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的亮点。
语文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高三的复习不宜一下子加大强度,但必须要精选典型。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语文学科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老师必须要稳定根基,按部就班,并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信心、成就感,使学生能主动出击,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