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1-05-19 10:28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加强古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提高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 教学 兴趣 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历代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呢?我尝试用以下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

一、用音乐去感染学生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我利用中学生喜欢听唱流行歌曲这个有利因素,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名诗名句,让学生明白,流行歌曲也是从名句中吸收营养的。我让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做歌名的流行歌曲,学生兴致很高,很快找到了很多歌曲。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A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等等。同时,学生还找出一些填词人的词作中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怀,如琼瑶和冯小泉等。我也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举出我国著名词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歌名便是从古人处借来,“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白云深处》)。我还举出近年风靡青少年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一首插曲,告诉学生,其中一句“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就是根据《上邪》诗改编的,原句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通过这些优美的歌词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深深体昧到古典诗词名句的意蕴。,

此外,我还发动学生找出由著名歌手演唱的古典诗词曲目,并统一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优雅的旋律、优美的词句中感受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学生找出了有邓丽君、王菲等著名歌手演绎的古诗词新唱,这其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既如春水的汪洋恣肆,有如春水不舍昼夜,滔滔不绝,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宇宙意识观照人生,涵盖了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律动,此词一出,其余的中秋词都相形见绌;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词人一片芬芳的情思。这样,既满足了这些“追星一族”的心理需求,又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还让学生牢牢记住了一些名诗名句,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朗读中鉴赏,在朗读中记忆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心灵自由”的功底。多诵多读,整体感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中学生多读诗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诗歌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大量对音乐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邃的情怀。学生如果能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模仿、借鉴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给学生讲《汉书.•王褒传》里一个“诵读愈疾”故事:汉宣帝时,太子刘照患神经衰弱症,御医束手无策。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让王褒等人反复诵读《甘泉赋》、《洞箫赋》等辞赋名篇来娱悦太子,日子一长,太子竟恢复了健康。这个故事旨在让学生明白:诵读能使作品蕴含的意象、情感得以再现,使人受到熏陶并进而“愈疾”,再引用苏东坡诗:“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然后浏览中国诗歌史,让学生读到无数的抒情主人公:自由歌唱的先民,泽畔行吟的屈子,采菊篱下的渊明,狂傲放诞的李白,满怀悲愤的杜甫,诗中有画的王维,浅斟低唱的柳永,报国心切的稼轩,婉约凄清的易安,风流万古的东坡,投笔从戎的班固,轮台夜雪的岑参,血战睢阳的张巡,击楫中流的祖逖,……我让这些心灵之约的偶像,穿越时空的隧道光临教室,和学生举行“心灵的约会”。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果然大增。之后,我再引用朱自清《了解与欣赏》中说的:“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在诵读中读出“韵外之致”,读出审美体验,读出“心灵自由”,这是古诗鉴赏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事实证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使许多优秀诗篇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

我的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能够诵读,还要求能够根据诗词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我经常播放名家朗读的录音,因为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 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像,在人的灵魂最深处荡漾。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延续停顿,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世界。我就抓住声音的这一功能,让其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变诗的文字符号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另一方面,我也经常给学生示范性朗读,毕竟,录音磁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真情诵读。有时,教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歌当堂范读,那么学生更易受到感染,效果会更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对诗的节奏、韵律的分析启发学生朗读,要注意读出格律和节奏。教师朗读时,把握诗歌的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就在倾听自己的灵魂与诗所生的共鸣。如我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出豪放、雄壮的感情; 这种情况下,学生聆听着自己的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着老师的如痴如醉,他们怎么能不被引入诗境呢?他们的心弦怎么能不被拨动呢?

除了要求学生诵读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多背诵古诗词。读得多了,自然就记得牢。背诵古诗词,对于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时,我会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诗篇里拓展无限的联想、想像,让诗文中的景、物、人在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景。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根据诗情,指导学生想像出画意: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自由飞翔,桃花盛开,溪水潺潺,肥大的鳜鱼在水中追逐,一位渔翁戴着青斗笠披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垂钓。这是一幅鄙弃尘世,追求淡泊宁静的垂钓图。通过画面记诵,还训练了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提高了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有时,我会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如在春雨绵绵时,学生会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中秋佳节时,学生会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到送别,学生会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喜悦时,学生会背:“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学生会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越时,学生会背:“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样,学生就能时时刻刻牢记古诗词的名句了。

三、引用相关的诗词辅助理解课文

涉及相关古代作家时,穿插这些作家的代表诗作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例如在讲到清代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引用了杜甫的一首《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学生一同欣赏泰山的美,杜甫的诗中,描述了泰山之大,之高、之美,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在赏析了《望岳》诗后,分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对比诗中描写泰山特点的诗句,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学生很快能够找出来,顺利完成讲课任务。我还不失时机推荐这首诗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学生能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在讲到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时,我先介绍了龚自珍的一首《己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学生说明,这首诗揭露了清朝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病梅馆记》是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处,从忧国忧民的角度出发,托梅议政,用以抨击清朝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愿望。在讲到当代作家孙犁的《黄鹂》这篇课文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杜甫的一首有名的绝句,其中有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出了一幅初春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黄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成为他们笔下的‘宠物’,我们可以再找出一些例句。”同学们通过教师的提示及自己的回忆,很快就讲出相关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欧阳修;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故人斗酒安陵桥,黄鸟春风洛阳陌。——李颀;秘阁沉沉便殿西,频年立此听春鹂。——虞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然后教师引导小结:“这些诗句所体现的意境有一个共同点:美好、静谧、安详、悠闲。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中的黄鹂体现出来的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一起来学习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这样,学生既复习背诵了古诗,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四、讲一些与古典诗词有关的趣话。

如在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的时候,就他写的一首清明节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趣话讲给学生听,还边讲边引导。内容是这样的: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在流传中,曾经有许多人从多方面修改,改得妙趣横生。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诗语言可以压缩,便将这首诗每句删去两个字,成为五绝,我就让学生尝试删减,学生非常有兴趣,纷纷参与,结果有不少同学修改成功,这五绝是:“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我又说,有人将此诗改为六言诗,大家的兴致高涨,改成了:“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我见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再引导学生说,也有人将此诗改为三言诗,这时候,课堂气氛已经炸开了,几乎全班一齐读出来:“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多阅读诗歌。然后,我再讲了一个故事:杜牧的这首诗还有人把它误改为词,弄假成真。古时候有一个人买了一把白纸扇,请一位书法家替他题字。古诗没有标点符号,持扇人未读过此诗,更不解其意,他自己念成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念,无意地把诗改成一首词。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平时,我还会通过其他的有趣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古诗猜谜,唐朝的虞世南有一首咏物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有暗中明。”——猜一种动物(萤火虫);教师读诗句,让学生找成语: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万马齐喑,不拘一格;“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这些有趣的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语文成绩。

总之,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只要教师时刻创设学习诗词的环境,相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那高考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也就无须担心了。

参考资料:

《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顾之川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古诗文记诵策略》 张慧群

《诗歌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 王淑红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