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从古汉字透视古代丧葬习俗

发表时间:2021-04-24 11:57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从古汉字透视古代丧葬习俗,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们的先民对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步从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步入。”死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死是生命的终结,出于对死者的爱或者尊重。埋葬凭吊死者的习俗由来已久。一些古文字为我们保留了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沿革轨迹。

一、“苇”(吊)、“葬”与原始的野葬习俗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取决于该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上古野蛮时代,人们通常将死者的尸体弃置野外,野葬成为上古社会最原始的丧葬习俗。“弔”(吊)、“葬”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敺禽也。”弔的甲骨文字形为,人身上佩戴弓箭之形。上古时候,人死之后抛尸于野,用薪草覆盖尸体。因为野外野兽出没,所以送葬的人要佩戴弓箭,随时准备射杀袭击人的野兽。凭吊结束后,送葬的人返回。死者的遗体则任凭野兽叼食。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就是野葬。《说文》:“葬,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葬的甲骨文字形为,像人身上覆盖着柴草之形。葬的目的就是掩藏尸体。和“弔”反映的情形类似,野葬没有葬具(棺材)和墓穴,也没有随葬品和丧葬仪式,这反映出上古社会人们对尸体处理方式的随意性。

古代典籍中也有这一习俗的记载。《易经·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这些记载都说明野葬习俗的存在。“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让逝者“入土为安”的习俗已见端倪,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墓、坟、茔、棺、椁、饭、含、殡、敛与土葬习俗

随着人类情感意识的增强和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土葬逐渐替代野葬。成为农耕社会最正统的葬法。也是中国人“入土为安”丧葬习俗的源头。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先民对土地有着深切的依恋。生于斯长于斯,死后也要安于斯,人土便是灵魂最终的归宿。一些汉字清晰的保留了这种习俗特征。

1、墓、坟、茔

坟墓是土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坟墓被看做人生的最后归宿,汉字中“墓”、“坟”、“茔”三个字,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墓,墓丘也。从土莫声。”“坟,墓也。从土贲声。”“茔,墓地。从土营省,亦声。”从字形分析,三字都与土葬有关。《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坟。”’可见,虽然都指墓穴,“墓”、“坟”是有所区别的。“土之高者日坟,葬而无坟谓之墓。”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坟”的,墓而坟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始的。《札记·檀弓》记载了孔子寻找父亲墓地的故事,孔子幼年丧父,长大后想去祭奠父亲,却找不到墓地,后费尽周折才找到。为了便于日后祭奠,他就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并种树作为标志。到了汉代,坟和墓已经没有分别了。

2、棺、椁、饭、含

随着土葬习俗的兴起,人们开始对葬具、随葬品有所需要,“棺”、“椁”、“饭”、“含”几个字记录了这种习俗。棺椁,指装殓尸体的器具。内棺称作棺,套棺(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称作椁。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记载:“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可见古代棺椁是用来显示死者身份地位的。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丧葬习俗已经带上了一层政治色彩。饭、含也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即将米、贝、珠、玉等物放入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称为饭。放入珠、玉称为含。饭含的作用在于“实亲口”,“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何休注)是生人尽孝道而已。

3、殓(敛)、殡

土葬习俗中,殓和殡是死者安葬前的两个重要环节。《说文》:“敛,收也。从攴僉声。”后来用殓替代了敛。人死后首先要入殓,即为死者清洗身体,放入饭含,最后放入棺材。这一习俗至今还保留在各地的丧葬习俗中。尸体入殓后至下葬前要停放一段时间,称之为“殡”。《说文》:“尸在棺,将遥葬柩。”我国古代,从“殡”到“葬”时间按照等级和身份的高低有严格的区分。现在的丧葬民俗中多为三五天。

三、殉、俑、偶与殉葬习俗

殉葬习俗起源较早,在我国古代延续了很长时间。“殉,用人送死也。”(《玉篇》)即以活人殉葬。考古和文献资料表明,人殉制度在商代已经盛行,晚商时期的贵族和商王的大型墓葬的殉人可达百人之多。秦汉以后代之以偶和俑。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以偶俑殉葬是人殉的延伸和进化。

关于殉葬习俗,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铖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经·黄鸟》以写实的手法记载了这次人殉事件,控诉了其残酷性。孔子对这种殉葬习俗极为愤怒,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便用偶俑殉葬,孔子都极力反对。

从本质上讲,丧葬习俗的沿留。反映出人们追求未来幸福的理念。“慎终追远”,善待生者,追念亡人,保留我们丧葬习俗中善良纯朴的一面,剔除其丑陋糟粕的一面。这才是我们对待古老习俗的应有态度。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