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新闻语篇为何“容忍”语言模糊性

发表时间:2021-04-24 11:5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新闻语篇为何“容忍”语言模糊性,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一、引言

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强调新闻的“事实性”,即新闻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新闻语言必须是准确不含糊的。但随意翻看报纸,人们又发现各类模糊字眼在新闻报道里并不少见,如“有关专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等等。这些模糊语言(即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的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存在似乎“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笔者发现,各类不同的模糊限制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使用不仅没有削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反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更严谨更周全,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二、四类主要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分析

笔者选取来自汉语和英语主要媒体的100条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和社会新闻,组成小型中英文新闻语料库,研究了四类主要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主语指称模糊及否定——在中英新闻中的使用情况及它们不同于精确语言的特殊功能。

2.1 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

直接缓和语意在表示该话题观点是说话者的个人观点,或者该信息是建立在说话者的主观推断上而非客观依据上。往往用第一人称I,We,我,我们表示。常用的此类模糊限制语有:I think、I guess、as far as I know,据我所知,我们认为,我们相信等。例如:

[1]Celtic have reached the last-16 for the second successive season and manager Gordon Strachan said:“We must be pleased to get out of that group,I think that could have been the hardest 0f the groups,”

——“Inzaghi fails to stop Celtic glee”,CNN,Dec 4th,2007

其言外之意是:该信息未必是百分百客观的;其目的在于“缓和”或“削弱”命题的绝对性。增加信息的不确定性,给读者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

间接缓和语是指说话者引用第三方或其它信息来源间接表明命题。可利用的信息来源可以是明确或含糊的第三者。

[2]By around 2030,according to some believers inMoore's Law,there will be computers more powerful thanthe human brain,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super-intelligent“post-humans,”

——“In the Future,Smart People Will Let Cars TakeControl”,New York Times,Dec 4th,2007

在例[2]中,间接缓和语according to(根据。。。)引出了作者信息的来源是含糊的第三者——some believer(某些相信者)。强调该信息并非来自于说话者本人,而是来自于某些不确切的途径。说话者意在避免承担责任,自我保护。同时也为以后的行文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的共同之处是他们的保护功能。它们的使用暗示了某些信息的主观性,给读者留出思考自己观点的空间。模糊限制语既是一种消极礼貌策略,是说话者遵循礼貌原则,使肯定语气趋向缓和,保护听者面子:同时又“削弱”言语行为的绝对性,为将来新闻事实的发展留好退路,保护说话者本人。例如:

[3]It also seemed(看上去好像)to suggest(暗示)thatOPEC now views prices near or above$90——an increaseof about$40 since the start 0f the year——as acceptable,

——“OPEC to Keep Production Steady",New YorkTimes,Dec 5th,2007

2.2 主语指称含糊

主语指称含糊是指说话者本身有足够信息或确切的信息来源。但刻意将其做模糊化处理,它是一种常见的汉语新闻写作习惯。其常用形式有:有关人士、业内人士、某专家。world leader、a group of scientists、spokesman等等。例如:

[4]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国务院及时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和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没有出现重要消费品断档、脱销的情况。

——“今明两年国家将采取12项措施安排困难群众生活”,人民网,2007/12/05

[5]“我们昨天已经开会研究(此事),不过不方便对外透露(事件经过)。”今天上午,当记者来到上海射击射箭运动中心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练如是说。

——上海飞碟运动员被枪击身亡现场被警方严密控制,新华网,2007/12/05

新闻报道者使用主语指称含糊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其一,新闻报道必须遵守相关新闻政策和新闻策略的规定。在一些敏感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新闻中,有些地方不得不使用模糊表述。以虚代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如例[5]中,“不方便对外透露事件经过”就证明了新闻并非高度透明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说话者在不能达到最大精确度情况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它维护的就是新闻“事实”。

其二,新闻细节价值的不等性决定了说话者不需要把所有新闻细节都一一道来。一般情况下记者只需把重要的信息用精确语言表述出来,次重要的信息用模糊语言表述就可以。这样并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如在例[4]中,就没有必要把“一系列”的措施和“居民生活必需品”都一一写明。

其三是出于新闻对象的保密性要求。有些新闻内容涉及国家安全或个人隐私不能对外公开,只好用模糊语言。

2.3 否定

在本文所使用的新闻语料中,否定形式的模糊限制策略是汉语新闻里独有的。与肯定语气相比。说话者在否定形式中倾注了言外之意。如在汉语新闻里经常出现的“不应反对”其实可以改为“应该支持”,“不排除”也就是“应该包括”的意思,但说话者通过“不应反对”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可能不会反对,或者未来有可能有变数而现在并不确定,这层意思恰好是政治或外交辞令里不宜明说的。而说“不排除”其实正是表明了说话者不确定是否肯定“包括”。此类例子在汉语新闻里十分常见:

[6]目前我国廉租房的货币补贴为绝对分配方式,未来应适当提高实物分配比重,经济适用房的规模不宜 超过15%。

——“专家透露:建设部酝酿重新设计中国住房体制”,新华网,05/12/2007

否定形式所揭示的还是说话者对命题态度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新闻所反映的事实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事实发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对于未知的将来说话者无法做出精确的预测。因此说话者的遣词造句必须为未来留下退路,不能太过绝对。例如在例[6]中,说话者用了“不宜”,就可以在将来万一经济适用房的规模超过15%时避免被指责。

三、结语

语言上的模糊性并不影响新闻的事实性,模糊语言反映的并不是虚假内容,而是对事实的模糊表述。他们是新闻报道者在无法达到最大精确度情况下的最佳方案。模糊限制语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新闻客观性、真实性方面起了辅助作用。因此,在新闻报道里合理使用模糊限制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The Freedom Givers中人物典故的运用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