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6.什么叫避讳?举例说明通过汉字进行避讳有哪几种方式?
答: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通过文字进行避讳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如宋人避赵匡胤,将“胤”写作“庸”;五代后晋君主名叫石敬瑭,于是姓敬的须改姓文;王世充为了避唐太宗“世民”之讳,改名“王充”等。②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词代讳字。如秦始皇讳“正”,故改“正月”为“端月”。③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范哗的父亲名泰,范哗在《后汉书》中改“郭泰”为“郭太”。
7.早期的汉字崇拜是怎样形成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文字初创时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状况使文字与权力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字崇拜的心理。大概汉字从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崇拜的对象。文字崇拜主要表现在:①文字神赐说,其典型代表为“河图洛书说”;②圣人造字说,其典型代表为“仓颉造字说”;③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④中国民间“敬惜字纸”的传统;⑤把一些带有“吉祥”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
8.为什么说20世纪后期关于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答:我们之所以说20世纪后期关于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的领域,是因为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人们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们在解决汉字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问题时,意识到以往对汉字的认识还太简单,这又引起人们更积极地投身于汉字的本体研究和相关文化的研究之中,人们对汉字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科学化。
9.从古至今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的情况如何?
答: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很清楚语言文字在文治、教化方面的功用,因而都大力推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的规范与统一。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为西周及春秋列国文字的统一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汉代是隶书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隶书写成的。东汉灵帝熹平年间,面对隶书无标准字体、文字失范的状况,批准蔡邕等用汉隶刊刻成著名的熹平石经,为《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唐代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立石经来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统一。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针对汉字繁难对文化普及造成的负面影响,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大力推行,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在大陆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的广泛范围内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
10.中国古代荚学的审荚理想是什么?
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荚学中是怎样体现的? 答: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崇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一,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漓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淡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块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11.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答: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汉语用汉字记录,一个汉字往往能够记录多个义项,这样就可以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对联就经常利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相如”和“无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为普通词语,根据字面义进行理解。作普通名词时,“相如”的意思是“相像”,“无忌”的意思是“没有忌讳”。对联中也常常用谐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圣叹心中酸苦,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莲”谐音冷”,“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写尽心中怨愤,正是大家手笔。有些对联利用拆字构成联语。对联本来就是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而构成的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利用字形的离合构成联语,就更能增添联语的机智与趣味。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联合“此木”为“柴”、合“山山”为“出”;下联合“因火”为“烟”,合“夕夕”为“多”。又如“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为“东二点”,拆“洒”为“西三点”;下联拆“切”为“七刀”,因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故曰“横”,拆“分”为“八刀”,因为“分”是上下结构的字,故曰“竖”。这两副对联,前者用的是合字法,后者用的是拆字法,对得巧妙而有趣,显出了作者的机智风趣。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