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19年6月自考《民间文学》考试重点四

发表时间:2019-04-24 15:0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 所谓口头性: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
• 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
• 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
• 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
• 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
• 第四,口头表达有时候是非正式的,由于不留痕迹,影响小,可以获得比书面表达更大的自由。
• 忠实记录
• 歪曲讲述
• 口头表达对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也有影响。民歌中的起兴、复沓等手法,都和口头演唱有关。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采用“三段式”,也和口头讲述有关。
• 作家文学是署名的,作家个人享有著作权,其他人不得抄袭,未经允许也不许改编。而民间文学作品是不署名的(不是匿名),没有个人享有著作权,民众集团的每个成员都可以修改它,进行再创作。
• 因此,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文学。这就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
• 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有三种形式 
其一,是若干人直接合作。
其二,是主要的形式,就是一个人首先创作出来,其他人在流传中不断借用、不断修改。
其三是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
• 集体性保证了民间文学在民众中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传播。
• 汉族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传,经历了无数人的再创作,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成为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思想和艺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一些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内涵。  
• 所谓变异性,就是指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讲述的时候,都会出现变化
• 有的时候,内容变异很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叙事要素(母题)没有变,它们仍然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作品也都是异文。——异文包括了同一作品的不同变体,也包括同一类型的不同作品。下面讲述民间故事类型的时候再讲。 
• 变异性的表现是很复杂多样的。散文叙事方面,在基本情节、主要语言方面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而主人公姓名、故事时间、地点都可能变化。
• 变异也包括作品形式的变化。从散文改为韵文,从一种韵文改为另外一种韵文,或从韵文改为散文
• 各个异文之间在真实性方面是平等的,但是,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还是存在差异。
• 产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 1、口头记忆
• 2、没有创作权概念,改动而不负责任
• 3、地域性
• 4、时代性和社会性
• 如何找到好的异文?
• 民间文学是由传承人讲述的。好的传承人记忆力好,艺术表现力强,在合适环境下讲述出来的异文,情节完整,语言流畅,艺术价值高
• 民间文学作品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异的;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
• 这些代表着民间文学传统的诸因素(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 传承性主要体现在口头创作的手法和格式上,这些手法和格式,能够延续数百年,乃至千年。歌谣的起兴手法,从《诗经》一直到现在。
• 常见的起兴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高高山上一株槐”、“太阳出来暖洋洋”等等,这主要是为了压韵。复沓手法,主要原因是乐曲的要求
传承性也体现在内容方面。当代农民歌谣中居然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内容。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的苏州民歌,在现代歌谣集依然可以找到。
• 一些非常古老的传统、思想、观念和民俗 等都是通过民间文学传承。
• 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下层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相对变化比较慢,特别是偏僻地区变化更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口头传播本身的特殊需要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