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常识2
1、(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说。
2、谜语包括(谜面、谜目、谜底 )等几个构成部分。
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中国、印度、希腊)是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6、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7、(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8、(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9、下列(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10、(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1、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和传说都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富有浪漫色彩,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加上前研究中对一些经典著作理解片面,认为原始社会以后神话就消失了,因而把后期产生的神话称为“神话色彩很浓的传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实际上,神话和传说是有区别的。主要在于:
1)从题材内容上看,传说更富于社会性,它是以历史事作和历史人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更“近于人性”,神话则充满了“神怪性”。传说中也有些虚幻色彩,但不如神话浓厚,而且多含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神话也有这些因素,但它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曲折反映的,它以“自然性”为基础,以“神”的活动为中心,即使是英雄神话,其人形、人性、人情、人味,也带有某种自然的属性。对比之下,传说比神话更接近现实,主人公或生活在人间,或与人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从表现形式上看,传说叙述人物事作常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主人公有名有姓,虽然有些是假托的虚拟人物;神话则不然,如雷公、土地、灶君等,只是能称。有的虽有姓名,如祝融、共工,但没有特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祝融是黄帝的火官,曾奉命去杀鲧,后又帮助成汤伐桀,助武王伐纣,横跨三个朝代十一个世纪,凡人是不可能的。从结构上看,神话古朴、单纯,传说一般情节较为曲折离奇、复杂。由于传说有特定的背影,所以更富有乡土气息。
3)从产生的时间来年,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而传说形成的时间又较神话长。如黄帝,早期是神话人物,他是中央天帝,有四张面孔,主要的神职是司雷雨,后来逐渐历史化,成为炎帝同父母的兄弟,与之战于阪泉之野,炎帝兵败,其后裔蚩尤复战于涿麓;这些历史又传说化,到后期就成了传说人物,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说他发明了指南针,教人制衣裳等,其神格逐渐减弱,人性逐渐增强,这是神话演进为传说的结果。
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晚期的神话和早期的传说往往有交错的现象,如李冰治水的传说,有人把它归入英雄神话类,因为其“自然性”较强,这也是可能的。
11、关于“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民间故事分类方法之一,是由芬兰民俗学家阿尔奈所首创,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普森补充修订的一种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案例分析3、区分以下哪些是成语,哪些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鸡蛋里面挑骨头
②熟视无睹;
③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④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⑤守株待兔
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⑧袖手旁观
答:谚语和成语有些相似,有些谚语同时是成语。如“一叶知秋”,含义是“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完整的句式,表示了判断和推理。而有些成语,如“熟视无睹”、“树碑立传”,就不是谚语。它们的区别在于:
1)谚语主要是口传,成语多用于书面,如“饮水思源”、“吹毛求疵”,这是成语。同样的意思,谚语说成:“喝水不记忘打井人”,“鸡蛋里面挑骨头”,通俗,口语化。
2)成语句式固定,大多由四个或两组四个字组成。如“守株待免”,“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谚语句式较灵活,还可变异。如“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也可说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个桩”。
3)成语只表现客观现象、特点,如“青出于蓝”、“日以继夜”、“袖手旁观”等。谚语表示判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巴掌拍不响”。
4)成语只充当句子成分,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谚语一般可独立作句,直接用以印证要讲的道理。如“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况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都表示一个独立的判断。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