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简答语言分化的产物。
答: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第三,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
13. 简答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关系。
答: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和地域方言都属于全民语言的分支,但二者也有区别:(1)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划定范围的,而社会方言是依据社会上的阶级、阶层、集团、职业、文化教养等因素进行划分的。(2)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上表现在一般词汇方面。(3)地域方言由于其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与共同语不同,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只在一般词汇上有某些特点,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它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
14. 解释“借词”。
答:借词也叫外来词,它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5. 解释“仿义词”。
答:仿义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它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注意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6. 简答“意译词”。
答:意译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
17. 解释“双语现象”。
答: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8. 解释“语言转用”。
答: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9. 解释“洋泾浜语”。
答:洋泾浜语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0. 解释“克里奥耳语”。
答: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更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1. 解释“语言规划”。
答: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规划”。
22. 简答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
答:(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3. 什么是语言规范化?
答: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