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019年1月自考《外国文学史》章节知识十二
发表时间:2018-12-26 10:12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节 拜伦(英国)
1、术语解释
东方叙事诗:
(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其包括《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六部。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一方面表现为才识出众,意志坚强,与罪恶社会誓不两立,敢于和封建强权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特征,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2、其创作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3、《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4、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
(1)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 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
(3) 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
艺术成就:
(1)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 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2) 插话: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3) 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4) 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八行诗体)
简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
(1)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反暴政、反侵略)
(2)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三节 雪莱
1.长诗《麦布女王》(1813)以梦幻和寓言的形式,描写万能的麦布女王带领熟睡的少女伊昂珊云游宇宙,纵览古今并予以评说,表达诗人对于现实的批判和对于未来的理想,对于自由向往和变革的呼唤,这首诗后来被英国宪章派奉为“圣经”。
2.长诗《伊斯兰的起义》(1818)通过描写“伊斯兰的黄金城”的革命,歌颂了法国大革命中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精神,表达诗人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人类终将获得解放的信心。
3.历史剧《钦契》(1819)根据罗马钦契家庭遗稿记述的史实写成,刻画了钦契伯爵这个暴戾成性、丧尽天良的教皇宠信的形象钦契的女儿则是其父的兽性和教会权势结合而成的一个悲剧的人物,剧本由此显示其批判锋芒。
抒情诗剧《希腊》(1822)是雪莱献给正在反抗土耳其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的希腊人民的,体现了诗人对民族运动的同情和支持,还预示了希腊人民的未来。
4.政治诗《暴政的假面浒》(1819)和《给英格兰人的歌》(1819)抗议英国政府在“彼得卢”大屠杀中镇压人民的暴行,呼吁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奋起斗争。
雪莱政治诗的特点是:语言明白晓畅,辞意通达,号召力强,往往以议论入诗,但诗句依然绚烂多彩。
5.抒情诗《西风颂》(1819)和《致云雀》(1820)
《西风颂》以豪迈奔放的热情歌颂强劲有力的西风;它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残枝败叶;把昏睡的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波浪;到处播送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到来。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抒情诗的特色:情思专注而意境深远,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
6.诗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1819)这是雪莱的代表作,诗人沿用了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剧作的情节,但改变了埃剧妥协的结局,推陈出新,在这诗剧中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
朱庇特(宙斯),诗人通过这一形象抨击了英国统治者;普罗米修斯,在这一形象身上概括了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的坚强意志;冥王推朱庇特统治的情节,表明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人间新面貌、新形象、新秩序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建立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
艺术特色:气势宏大、想象丰富、形象众多而各具特点,场面壮丽多彩;诗句挺拔有力,具有磅礴的抒情风格。
雪莱和拜伦的不同风格:(简答)
拜伦是一位忧郁、悲愤的诗人,善于表现孤独痛苦的心灵,其诗常透出尖锐的讽刺锋芒;雪莱则是一位明朗、热情的诗人,其诗往往具有乐观的音调和理想主义色彩,帮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第四节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一、术语解释
美丑对照原则:
(1)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2)主要内容:
a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b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
张。
c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二、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
1、《海上劳工》: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
2、《笑面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九三年》(晚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1793)。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主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是叛军的首领、革命军郭文。
4、《巴黎圣母院》(第一部长篇小说):
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艺术特色:(1)对照方法: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
(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5、《悲惨世界》: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
三、综合论述题
1、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2、论述雨果《悲惨世界》的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作者真实地再现人生,注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例如让•瓦尔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构成了一幅广阔的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同时,战争那种阴惨不详的气氛,雨果对命运的渲染,战场恐怖的夜景等,都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
(2)《悲惨世界》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在作品中,人心成了雨果着力描绘的对象。例如作品中让•瓦尔让从沙威口中得知别人要为他顶替罪名时,思想中展开的一场激烈的斗争,一场“脑海中的风暴”,经过5个小时的思想斗争他还拿不定主意的描写。
(3)对照艺术的体现。例如,芳汀和柯赛特的身世形成对照,芳汀悲惨,而柯赛特先苦后甜,她享受母亲得不到的幸福,等等,以不同类型的性格、经历、精神特点为对照物,使对照艺术得到更充分的运用,人物形象显得更鲜明。
(4)具有浓烈的政论色彩,它使小说具有一种浩瀚的气势,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5)在语言运用上,显得格调高昂、笔力雄浑、充满热情、;格言警句,叙述有史诗般的风格。
第五节 普希金 (俄)
一、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出生:没落贵族的家庭。
二、主要作品:
《致恰阿达耶夫》: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绿灯社后,诗句被刻在党徽后。
《强盗》:抨击暴政,歌颂自由的诗篇。
《短剑》:公然号召以行动来反抗暴政,歌颂了不畏强暴的刺客。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热情鼓励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
《茨冈人》:普希金的创作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标志。
《鲍利斯•戈都诺夫》:最负盛名的历史悲剧。
《别尔金小说集》(5个短篇组成):其中《驿站长》是最优秀的短篇,开了俄国文学抒写小人物命运之先河。
《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是:
《上尉的女儿》:农民题材的小说(长篇),是一部反映普加乔夫起义的作品。和《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三、理解后简答题
1、简析奥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
(4)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2多余人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他们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他们的才能、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都高于周围的人,但是贵族阶级的教养和习惯又使得他们远离人民,无所作为,最终一事无成,正如赫尔岑所说:“这种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搞站在人民方面”,只能是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一个“多余人”。“多余的人” 形象是19c前半期俄国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生活与命运的艺术概括,是高度发展的个性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之间冲突的产物。
(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多余人”系列形象: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
(1)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展现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俄国的社会生活面貌。
(2)“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3)开辟了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的形象画廊。
(4)诗体小说的开山之作,诗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
(5)创造了“奥涅金诗节”的独特结构和韵律。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