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2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3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4
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5
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
6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7
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8
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9
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10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
期。
11
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12
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
13
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
14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5
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6
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17
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8
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9
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
20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