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
52、元杂剧大致可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53、散曲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 54、南戏产生于宋代(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
55、宋杂剧的表演体制一般分为三部分:艳段、正杂剧、杂扮56、关汉卿是使元杂剧形式最后定型的作家之一57、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今北京)转移到临安(今杭州)一带。
58、在结构体制上,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59、杂剧剧本包括唱词(曲文)与宾白两大部分。曲以抒情,白以叙事。
60、在角色体制上,杂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旦,二是末,三是净,四是杂。
61、有关元代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录鬼簿》。
62、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63、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64、《西厢记》描写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明人称《西厢记》为传奇之祖。
6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此剧(《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66、《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通称"神仙道化"剧。
67、郑光祖,《倩女离魂》68、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乔吉的《扬州梦》和《两世姻缘》。
69、社会剧包括公案剧和家庭剧。元前期家庭剧的代表作家是郑廷玉,其代表作《看钱奴》是一部著名的社会讽刺喜剧。
70、秦简夫,代表作《东堂老》,写出商人的独特风貌。
71、水浒戏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72、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73、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贡献最大。代表作《夜行船.秋思》套。他参加过元贞书会,白朴和关汉卿参加过玉京书会。
74、马致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的咏景名篇《天净沙.秋思》,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75、张可久,一生专写散曲,有《小山乐府》76、明代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77、贯云石,出自维吾尔族贵胄。
78、徐再思与贯云石同时,他与贯云石的散曲,世称"酸甜乐府" 79、张养浩,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80、睢景臣,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81、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谓之温州杂剧。
82、四大南戏--"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83、《琵琶记》被后人誉为"曲祖"。
84、南戏的体制特点:在结构形式上,南戏结构庞大,一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篇幅长短自由,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故事;一出为一场,每出例有下场诗,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叫做定场白。
85、《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86、元代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学习苏轼。前期南方诗文的代表作家是戴表元和赵孟睢u悦项,著有《松雪斋集》。
87、虞集为元代后期诗坛领袖,领导南北诗家驰骋竞进,使元代诗坛达到极盛。
88、萨都剌,著有《雁门集》
89、元末文坛泰斗是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杨维桢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
90、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
91、现存宋元小说中,在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中,《碾玉观音》为代表。
92、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93、《三国志平话》和《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今人合称《全相平话五种》。
94,《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95、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6、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表现在:内容上已不完全是讲史,讲史的形式与小说的内容合流,在形式上,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97、元末明初,罗贯中排比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98、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
99、《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尊蜀汉为正统,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100、《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