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
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方法:三次产业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产品部门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关系: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采掘业属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有可能直接或者间接为第一产业提供生产资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改善生活环境。
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方法:根据生产、研究和管理的不同需要可采用不同划分标准。如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可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可划分以粮、油、棉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蔬菜和花卉的愿意生产,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根据具体自然环境和生产实践,农业通常还包括林业和渔业部门。
中国现行农业总产值的统计口径: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1957年1958年1980年1984年1993年)
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大体上可以分为农林牧渔四个生产部门,每个生产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更小的部门或生产类型,在农林牧渔四个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除了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相互竞争关系之外,各部门之间存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总体上看,农业的发展决定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在农业和非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条件下,非农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决定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同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劳动时间与与生产时间不一致是农村产业分化、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对发展中国家的小农经济来说,产前、产后部门接近产地仍然是经济上合理的选择;但兼业农户更是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因而农村非农产业包括产前、产后意外部门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可以从物质交流和资源互补方面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增加农户收入维持农户和农业的生存,从长期来看有可能促进成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经济部门。
世界农业发展史:世界农业发展史进程经历额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形态、分工协作方式都较以前阶段更为先进,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