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11.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有我之境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2)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2.意象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的含义
(1)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学界一般把它译为“ 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曰“胸中之竹”。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3.意象
(1)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2)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3)“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论衡·乱龙》。
(4)朱光潜把审美意象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
14.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哲理性(本质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作为“表意之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朱熹的《泛舟》借助泛舟的形象来表达哲理。)
(2)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
①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的表现”。(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
②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
(3)荒诞性(形象特征)
①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
②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4)求解性(审美特征)
①由于象征意象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哲理或观念,那么对象征意象艺术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的过程。
②好的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论。原因:
A.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
B.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作家来说虽然是他为思想寻找的“客观对应物”,但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经验、知识和鉴赏力去猜测。
15.象征意象化的原则
(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真实的意念。象征意象化必须以哲理的真实为目的和美学原则。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象征意象创造不同于典型和意境之处,最明显的区别在思维方式上。
(3)“意象应合”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明代学者何景明提出来的。
16.象征意象化的基本方法
(1)在选择好“客观对应物”之后,人们便会发现,自然物与象征意义之间,并非每一个特征都对应,因此意象化工作最常见的方法是剪除不对应的部分,突出描写对应的部分。
(2)如果对应点不够,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细节、添设环境、创造气氛等手法,扩大和添加对应点,以求观念的完美表达。
(3)拟人化的方法,即通过拟人化的方法来写好对应点,让无生命的东西呈现出人的生命特征。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