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章节复习资料(5)

发表时间:2021-06-19 15:50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 篇)《九章》(9 篇)《招魂》,共 23 篇。《九歌》中通用的送神曲是《离魂》。

 

2.《离骚》

(1)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2)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3)情感浓烈,想象奇幻。

 

3.《离骚》的题义

(1)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

(3)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4)游国恩:“‘劳’‘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牢愁’‘牢骚’和‘离骚’三个名词在音韵上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可以互相通转。‘ 离骚’二字可能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4.《离骚》的精神内涵

(1)“ 美政” 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提出他的“ 美政” 理想, 衷心希望祖国独立强盛、兴旺发达,《离骚》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离骚》的又一个主要内容是对于“美政”理想的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无情抨击。

 

5.《离骚》的艺术手法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 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把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 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3)比兴手法的拓展。《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并且对其又有所开拓,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将《诗经》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全诗 373 句,2490 字,全篇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展开,虚实结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思想情感得到尽情挥洒。

②形式和语言上,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这类用语,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