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江苏自考美学章节复习资料(9)

发表时间:2021-06-10 16:25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21.主体进入澄明之境的条件

(1)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

(2)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 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3 只有当审美者进入到澄明之境时,审美者才获得了情感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审美对象的意义与价值才充分的展示出来,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也才真正融为一体。

 

22.审美对象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审美对象离不开物质基础,必须以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基础。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感性属性。其中,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①非实体性

A.内涵

●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的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美国 20 世纪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

B.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的原因

●审美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在审美中, 主体要对客体做出选择, 在主体这种创造性的观照过程中, 审美对象才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分离和突现出来。

●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客融会的双向互动中, 使审美对象超越原来客观的实在事物,变成了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如郑板桥所描述的那样:“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眼中之竹还是外在于主体的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之物,而胸中之竹则是在审美观照中生成的已经包含着主体内在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

②开放性

A.内涵

●开放性: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我国古典美学中经常谈到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实质上都是对审美对象开放性特点的深刻揭示。)

● 无限性: 寄居在它有限个别的存在中, 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A.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2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我国的庄子称之为“坐忘”,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24.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

(1)概念: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

(2)形式组合的原则:整齐一律、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

 

25.审美对象多样统一的形式规律

(1)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2)多样: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

(3)统一: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