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0 至 70 年代文学(1949—1977)
46.“十七年”新编历史剧的作品有《海瑞罢官》《谢瑶环》《李慧娘》。
47.《茶馆》
(1)被欧洲戏剧界称赞为“东方戏剧的奇迹”。
(2)以“一个茶馆三幕戏”埋葬了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3)语言艺术
①老舍的话剧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朴素流畅而又韵味十足;
②《茶馆》的语言注重人物对白的性格化和个性化呈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的口气、态度和方式均有所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出现时的语气和神情也会发生变化。
48.“文革”时期,被称为革命“样板戏”的作品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49.“黑八论”
(1)“写真实”论
(2)“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3)“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4)反“题材决定”论
(5)“中间人物”论
(6)反“火药味”论
(7)“时代精神汇合”论
(8)“离经叛道”论
49.《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1)1966 年,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2)《纪要》的核心是“文艺黑线专政论”,把 1949 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
(3)践踏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 全盘否定了 30 年代以来, 特别是建国 17 年的文艺成就;
(4) 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创作理论,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
50.浩然《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1)作品描写的是,解放初期华北地区一个名叫芳草地的村庄,于土改结束后坚持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在党的领导下, 向社会上的资本主义势力、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暗藏的阶级敌人,以及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坚定不移地“组织起来”, 建立、巩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2)反映了 50 年代前期农村的革命演变过程,揭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尖锐复杂的斗争,歌颂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
51.地下文学的主要作品
(1)穆旦《智慧之歌》
(2)芒克《城市》《太阳落了》
(3)张扬《第二次握手》
(4)郭小川《秋歌》《团泊洼的秋天》
(5)舒婷《船》《赠》《春夜》
(6)华汉《华南虎》
(7)北岛诗歌《你说》,小说《波动》《回答》
52.白洋淀诗群
知青创作的集体现象。1969 年后,一些下放到河北白洋淀地区的北京知识青年,自发地组织诗歌活动,私下里交流创作经验,主要诗人有根子、多多、芒克等。这些诗人有共同的志趣和内心感受,受到俄罗斯等抒情诗歌传统的较大影响,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困惑、迷惘和叛逆精神。在审美上回归含蓄深沉, 强调意象的个人化和优美化。这是一个较为松散的诗歌创作群体,集中体现了与主流诗歌不一样的艺术追求。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