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2020年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总复习(12)

发表时间:2020-10-12 09:40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下面,江苏自考网整理了的一些红楼梦研究的总复习资料,一起来看看。

91.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㈠复现和辐射。

⑴复现。复现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多次描绘同一类生活景观和画面,在反复出现的同一类生活现象中艺术的表现其中蕴含的意义的差异。由于曹雪芹对生活的描摹十分精细,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触及到某些人物、事情和场面,譬如黛玉的“哭”、宝、黛二人“三日恼了,三日好了”的爱情试探,就在小说中“复现”许多次;然而,读者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变化无穷,意趣繁密。这不能不归功于曹雪芹对日常生活的潜心观察。他善于捕捉一瞬间的形象,善于表现每一运动阶段事物的精微变化。他懂得,艺术的“复现”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只要客观情境和内容因素稍微改动一点点,艺术形象便呈现出新貌、新声、新色、新线,并由此而组合成新的姿态。

⑵辐射。辐射是指从生活现象的某个点出发,根据这一现象所维系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事情的线索,对生活进行延展性的相互联系的描绘。曹雪芹的笔下,“辐射点”总是有力的牵制着各个生活“线头”,使它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又放开手脚,让每个“线头”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前伸展,做到“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表现为:①过细的鉴别每条线上的独特内涵,决不让人物泛泛而谈,做一些游离于性格逻辑之外的事情;②恰当的处理每条线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在必要的时候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新的、共同的“兴奋点”;③分清主次,突出诸多“线头”中最重要的一个使“辐射中心”所包蕴的思想光彩显得更加耀目;④节外生枝,写好某条“线”上滋生出来的,有表现价值的新枝蔓。

㈡流动和切入。

⑴流动。这是指在描述生活现象时,注意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承传的关系,使生活变迁的连贯性在叙事中得到原生状态的表现。《红楼梦》在表现日常生活的变迁时,不用过多的突起突收、飞扬跳荡的笔墨,来造成“跳跃”与“惊奇”的效果;而特别注意无韵的贯通和画面的衔接,讲求“起承转合”的自如,追求“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曹雪芹善于用流动的“视点”去观察流动的生活,多采用“渔舟逐水”法,即选择一个人,让他驾着流动的“小舟”,去浏览每一“小溪”、每一“港汊”的风光,最后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拧在一起,曹雪芹还巧妙地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首尾相衔,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在《红楼梦》里,还有另一种展示“生活流”的方法:它不是用一个人的眼睛去扫描流动的生活,而是让“后浪”推“前浪”相互“接力”,向纵深发展。曹雪芹笔下还深入的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另一种“流动 ”,即人们感情意绪的“流动 ”。

⑵切入。这是指在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描写时,突然中止对前一幅生活画面的描写,直接将艺术的镜头转向后一幅生活画面。这种表现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方法,可以收到对比强烈、节奏紧凑的效果,借用现代电影艺术的术语,就是直接“切入”生活场景和生活镜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往往从大处着眼,在流动的生活主脉中突然“切入”几个“飞来”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似乎与生活主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旦插进来,便充分显示出艺术结构上的特殊意义,使生活主脉的底蕴得到了更加鲜明的揭示。㈢融化和凝聚。⑴融化。这是指在艺术描写中,用分散的笔墨,把对人物与事件物的刻画放置到流动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去叙述,最终使读者从融化到生活之流的各种细节中得出对人物和事物的总体印象。《红楼梦》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息摄影”,较多的带有散文的气息和诗歌的韵味,很少有掀天巨浪和灼热的戏剧冲突。它很“散”,有如分散在广阔平野上的河、湖、港汊,不像那横贯千里、波涛滚滚的大江。然而,它又不“散”,因为它经纬交错,网络勾连,是一张精心编织起来的、纲举目张的生活之网,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不能离开生活的整体。曹雪芹很少用专门的、系列性的回目,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在他的笔下,人物的各种性格特征犹如纷纷飘洒的雪花,静悄悄的“融入”生活的溪流,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把人物的性格踪迹“融化”在生活的“水网”之中,还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由于被“融化”了,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关照”,结果变得相当活跃,相当厚实。

⑵凝聚。这是指集中笔墨,对特定人物与事件进行突出的描写,使其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曹雪芹常采取“凝聚法”,让那些不可能多露面的人物,在特定的场合下,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凝聚”起来,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艺术“结晶体”,以此跻身于《红楼梦》的人物之林。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焦大和傻大姐。

 

92.宝玉被打的直接起因,除了结交艺人琪官的“罪行”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金钏投井自杀。曹雪芹在描写金钏儿事件的时候,强调和渲染了一个“教”字——究竟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教育宝玉呢?是让他跟“下作”的奴婢们厮混学“坏”,还是把他拖回到主子们的立身之道学“好”?而对这一严峻的课题,金钏儿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而贾宝玉将要为此遭到毒打!曹雪芹“一箭三雕”。短短文字,把主子和奴隶、奴隶和叛逆者、叛逆者和卫道士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矛盾关系的展开,又紧紧围绕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悲剧主线。曹雪芹把握住这种把叛逆行为视为“瘟疫”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复杂心理的微妙动向,在着力描写贾宝玉和贾政矛盾冲突的同时,巧妙的带动了封建家庭内部权力斗争的矛盾副线,使这条副线所包含的一些本质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揭示。这种以主带副、同时推进的结构手法,也可以充分展示错综复杂的生活内容,使作品的结构整体呈现出九派横出、一线贯穿的生动局面。在“宝玉被打”这一幕惊心动魄的、有声有色的“活剧”中,《红楼梦》里许多人物都出场了。他们的表演各不相同:有的人暴跳如雷,面如金纸,下狠心往死里打;有的人抱住板子,时而哀号、时而撒野;有的人落井下石,火上浇油,竭尽造谣告密之能事;有的人见势不妙,咬指吐舌,连忙退出这是非之地;有的人摇头喘气、颤颤巍巍,十分可笑的赶来搭救她的心肝宝贝;有的人苦笑,有的人冷笑,有的人抽泣,有的人嚎哭,有的人啐唾沫,有的人叩响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薛宝钗来到怡红院,她对贾宝玉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伪善面孔,不斥责、不流泪、不哀求,采用的是柔情似水的“感化”策略——“心疼”啊“心疼”,“疼”的人连话也说不下去了!薛宝钗动“情”是眼看着“宝二奶奶”有可能化为泡影的一种愁肠,一种青云难上的哀怨之情!而林黛玉,早在潇湘馆内,就把眼睛哭肿得“桃儿一般”,到了宝玉床边,尽作“无声之泣”气噎了半天,方才从万句言语中逼出了一句话,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一方面,伴随着贾政的大打出手,敏感的林黛玉已经嗅到了风刀霜剑的血腥味儿,她是多么地为贾宝玉的险恶处境和不幸命运担忧啊!因为,在哪阴暗潮湿的大观园里,只有贾宝玉的叛逆精神,才能照亮这个少女的心灵窗户。如果贾宝玉真的有个三长两短,她岂不是被打断了赖以立身奋斗的精神支柱了吗?所以,她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还是恳求贾宝玉收敛一点,“改”一“改”以往的行迹;另一方面,林黛玉又生怕贾宝玉顶不住沉重的压力,真的从根本上改了,所以语气不能那么坚决,只好在“改”字前面加上一个“可”字,表现出一种战战兢兢的试探和心旌摇曳的不安。

 

93.复现:死亡:43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悼念金钏,是贾宝玉早有所谋的“秘密行动”,而痛悼晴雯,则是贾宝玉不加掩饰的感情爆发。前者如幽咽流泉在冰下运行,主要写人物的情态和动作;后者如江河奔泻,浪拍云天,主要写人物的慷慨言辞。野祭金钏时的感情基调:愤懑、不安、内疚。在痛祭晴雯时,面对晴雯好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面对爆炭一般的爱情表白,贾宝玉心弦受到猛烈震撼,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一社会对真、善、美的摧残。

 

94.辐射:在小说中围绕着贾宝玉被打这一严重事件,牵动了荣国府了的诸多人际关系网络。以宝玉的病床为中心,以探望二爷的伤势为契机,各路人马进行了积极的活动,生动的“线头”霎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袭人的活动,黛玉的试探,宝钗的探望,王夫人的心事,宝黛定情,薛氏兄妹口角等。袭人言语粗鄙,谴责贾政的“狠手”,劝宝玉“我”字当头,很自信,并不避嫌,面对沉重伤势,马上想到自己的将来,她有点慌了!宝钗见面有分寸,不触及父子矛盾,外交辞令,沉稳高雅千金小姐。

 

95.“线”交叉,形成新的,共同的“兴奋点”。王夫人、袭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宝玉纳入“正道”走到一起来了。王夫人称袭人“我的儿”,索性把宝玉交给她。袭人向“主子”,还进一步出谋划策,提出了“预先防着点儿”的具体措施——“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主奴二人拍板成交,勒在宝玉身上的绳索又加了一条,这就是贾政的板子打出来的“最新成果”,——宝玉被打事件向纵深发展了。

 

96.宝玉被打事件中牵引出许多“线头”,其中最为主要、最有表现价值的,它便是:宝黛叛逆性格和叛逆爱情的新动向。林黛玉为贾宝玉的险恶处境担忧,希望他收敛一些,“改”一“改”往日的脾气,又不希望贾宝玉真“改”。“你可都改了吧!”“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锤定音,思想意绪霎时间完全沟通了。两心结合更紧密了!赠绢、题诗,爱情试探工作已经胜利结束,相对平衡的爱情生活开始。贾政用沾满鲜血的板子,“敲”定了宝黛二人的爱情关系。

 

97.节外生枝,写好滋生出来的有价值的新枝蔓:宝玉被打,薛蟠没有多少干系。在“追查”挑唆人的过程中,他却成了最主要的“嫌疑犯”。薛氏兄妹的争闹,可以更深入的探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补充她在宝玉病床前所没有说出口的话。“金玉之媒”被作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推到了台前,它预示着宝黛的爱情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考验!对表现薛宝钗的性格有积极作用,对全书来说,也有相当重要的结构意义。

 

98.用流动的“视点”去观察流动的生活。“送宫花”,便是由周瑞家的在“串门儿”中完成的。这是一道由许多并行的“小溪”汇成的“生活流”,它不紧不慢,微波荡漾,同荣国府中那种慵慵散散的日常生活节奏合拍。为了把这些色彩纷呈的“小溪流”汇在一起,曹雪芹还巧妙的设置“环扣”,使它们前呼后应,首尾相衔,自然而然的向前流淌。最明显的一个“环扣”,就是“闲”。王夫人和薛姨妈闲谈;宝钗好“闲”得嘴也碎了,话也多了,“冷香丸”的来历说得不厌其烦;金钏晒太阳;迎春、探春下棋;惜春要当尼姑;贾琏和凤姐取乐,还叫一帮人“值班”伺候;黛玉去找宝玉解“九连环”;宝玉也闲出病来了,着了凉,懒得动,连说话也是倦倦的。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环扣”就是“香菱”,一提到香菱,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护官符”,它那可怕的阴影无处不在,就连眼下这道极其平常的生活流水,也曲折的映照出它的狰狞嘴脸。曹雪芹在展示这条生活流水时,五次提到香菱,两次提到周瑞家的不把“官司”放在眼里;如此调度和安排,就让读者不但看到由富贵而来的“闲”,而且看到了由富贵而带来的“势”。“闲”与“势”的结合,形成了这道“生活流”的基本特征。

 

99.切入方法的艺术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让人们体察到那一时代的贫富悬殊,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不公。在生活的最底层,香菱被拐卖,如今又落入薛蟠虎口,倍受蹂躏,秦钟家境贫寒,同遭厄运,姐姐不明不白地死去,老父气死,自己夭亡;贾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势力,就这样不露声色地毁灭了这个家庭!袭人不愿被赎,叫人心悸:那一社会,统治者不但残酷的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造成了贫富悬殊,而且不断地强化精神奴役,培养了一批俯首帖耳的奴才!所有这一切,都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世家的罪恶。其次,如此安排,还可以补充和强调某些重要的生活环节,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香菱”的身影虽然只在后台一晃,确如一道闪电照亮了读者的眼睛:是“护官符”,吞噬了许许多多“冯渊”的生命,将数不尽的“香菱”逼进了毁灭的深渊!省亲殿宇何处来,凤姐发高利贷。

 

100.贾宝玉的性格踪迹显得相当分散:一会儿,同茗烟大闹书房;一会儿,在丫环里头厮混;一会儿,他卷入了其他人的爱情纠葛;一会儿,又同贾政发生了正面冲突。他是以“无事忙”而闻名与贾府内外的。曹雪芹的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宝黛爱情线索从生活之网中抽出来,有关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发展史,自始至终,都“融化在其他许许多多生活场景和矛盾纠葛中。曹雪芹是用逐步点染的手法,从许多侧面、渠道来显示贾宝玉的性格踪迹和爱情发展史的。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