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结构)
一、结构形式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一部小说采取何种结构形式,归根结底取决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评论一部作品在结构上 的优劣得失,关键在于这种结构形式是否完美地表现了作品内容主题。
《水浒传》主要人物都有相对独立的几回书,要表现的人物都站在舞台中央,以他们的活动作为发展主线,连续几个波澜一气呵成,虽然也写了其他人物,但都属于从属地位,一个写成再写另一个,好象接力赛,这主要受官逼民反的内容制约,用无数英雄逼上梁山这个事实揭示主题,它的结构是链状的。
《三国演义》是辫状结构,写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从汉末到魏晋,采取魏、蜀、吴交叉地拧在一起的辫状结构。三股齐头并进,象辫子一样,作者罗贯中是尊汉抑曹的,但因为内容需要,没有采取以蜀汉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要表现群雄风起的局势,不便采取某人某事为线索的写法,它的辫状结构是由内容决定的。
《西游记》是线状结构,81难写了很多披着神圣外衣有血有肉的形象,但师徒一行始终抱着一个目的,顺着一条线索,因此是线状结构。
《儒林外史》是块状结构,它虽是长篇,形同短制,当中用松散的纽带加以连接。
二、严谨不失和谐,缜密不失自然的独特形式。
面前比较接近的意见认为有三种意旨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一是写了许多青年女子的悲剧,一是写了具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的悲剧,一是写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三者互相穿插交错,是支撑艺术大厦的栋梁,每个人物又几乎都有自成起落的故事线索。
例:
第64~69回,是完整的一个故事,实际上是贾家败亡有利的罪证;袭人嫁蒋玉涵也是有头有尾的故事。
决定着《红楼梦》的结构特点:它不是沿一个具体事件顺着写下去的,而是众多事件同时涌上笔端。写着一件事纵向发展的同时,横切面上有同时盘绕这其他线索,纵横交错,左右生支,所以《红楼梦》的结构犹如一张经纬交叉的大网,但又不是一般的网,而是多面多层、立体、千孔万目的庞大结构。
例:
凤姐过生日、宝玉祭典金钏、玉钏哭、贾琏幽会,都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第43回)。
晴雯要死、迎春要嫁、金桂大闹薛家,同一时间(第77、78回)
《红楼梦》除网状结构外还有:
1、周汝昌:把全书分12段,每段9回,书前半部是6段,后半部也是6段(108回本),第54、55回是分水岭,54回前写得好象黄钟大吕,后半象羽调商声。
2、二知道人:把《红楼梦》分成春夏秋冬四单元,不承认最后一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3、王希廉(护花主人):把120回分21段,大段中夹小段,或夹叙别事或补续旧事,如线串珠,如珠走盘,不板不乱。
例:
第10~15回,秦可卿由病到死,主角是王熙凤。(参书P245~246)
他们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偷鸡摸狗、灭绝人伦,通过三个方面:设局、协理、弄权把王熙凤性格突现出来,开篇不久,就给人深刻印象,而主线并非一气贯注,而是时隐时现,生发出贾家行动罪恶。
10~25回确实是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示出来的表现艺术。
三、绾冠全书的前5回
结构的艺术就是把生活剪裁成片断,再逢成衣服的一种艺术,就是42回说的“界划”,宝钗论画其实就是曹雪芹写作方法论,他呕心沥血的写作经历证明,吧一堆乱麻般的材料进行反复界划,终于找到一个把散乱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就是结构,实际指一部作品如何围绕主题形成几个既有联系有又差别的大段落。
1、前5回是个独立的整体,绾冠全书,采取回风舞雪倒峡逆波的艺术手法,在读者未窥全豹的情况下先描绘出蒙胧的缩影,这5回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描绘主要人物形象的蓝图。
第一回:
⑴、甄士隐的故事对全书有象征意义,隐含这个悲剧和它的性质。
⑵、暗示有些人物的命运,如柳湘莲遁入空门,贾宝玉悬崖撒手。
⑶、香菱的名字叫英莲,命运是应怜,暗示12钗的悲剧。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写作独具匠心,把千头万绪的人和事重点突出,引人入胜,如果采取直接叙述方法,如先介绍家世再介绍荣宁二府,不但琐碎冗繁,而且平铺直叙,读者会索然无味,如果让人物直接进入情节,然后在情节进展中逐渐展开介绍,这样不会条贯畅通,读者回如坠云雾之中。曹雪芹埃正是故事开始以前对人物环境有了概括的印象,是要言不烦的。
第三回和第四回:
第3回和第4回完全不同,第3回黛玉出场,身世介绍从简,主要介绍了贾家华贵雍容,重点介绍贾府内眷,通过黛玉的眼睛详写出荣国府街门、庭院、屋宇、室内陈设等,介绍贾母、刑王二夫人、迎探惜三姐妹、王熙凤及宝玉,一人一付笔墨,详略得当,互不相犯,洋洋洒洒热闹非凡。
第4回薛宝钗出场,身世从详,主要写薛家霸道乡里,重点介绍外戚贪官,通过葫芦僧判案交代了四大家族和护官符,补写英莲被拐后的遭遇及贾雨村的贪赃枉法忘恩负义,目的是将薛宝钗引进贾府,便于展开中心情节。
第五回:
是全书的纲领,有诗有画有曲,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和结局,对全书结构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蓝图。另外,太虚幻境是作者提出的理想世界,大观园是与之相对立的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中情得到充分发展,现实世界情受到残酷扼杀。
2、第6~18回
描写了两件大事:可卿出丧和元妃省亲,从刘老老一进荣国府开始,揭露炎凉的世态,进入表达主题的轨道,集中揭露贾府许多丑恶罪孽。
3、第19~54回
以大观园无限风情为中心,极写贾家烈火烹酒鲜花着锦之势,而且写了宝黛爱情纠葛,但这不过是瞬息繁华,不论饮酒行令结社作诗,都为乐极生悲伏笔,流露出后顾之忧的凄婉,社会各种矛盾你死我活。
4、第55~78回
表面的繁华富贵已无法维持,宿病过多中兴无望,固有的约束力量已经松弛,终于爆发了自杀自灭的大抄检,显示出覆灭前的景象。
5、第79~120回
以黛玉的死为高潮,基本上保持了原书的悲剧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全书结构中一个完整的段落。
四、微观结构
情节发展中细微具体的结构安排,微观结构千变万化,往往从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点生发出几条线索,然后交错展开,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五、结构和时间表
周汝昌说前80回原书写了15年的事,其中1~5回8年,6~18回4年,9~54回1年,55~78回2年。
安排:
1、各段落中内容和情节分量越重,时间越短,内容分量越轻,时间越长。
2、总的来看一定单位时间的容量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有时曹雪芹用笔跳跃,把时间一笔带过,是故事情节大幅度第跨越时间,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笔墨密集。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