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复习资料】2020年8月江苏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发现》

发表时间:2020-06-19 17:59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复习资料】2020年8月江苏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发现》

【复习资料】2020年8月江苏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发现》

《发现》作者:闻一多
 

1、《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时的心情略同于《死水》,都表现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落痛苦的心情。《发现》是闻一多1925年回国之后的诗作。当他满怀“抗彼美人”,奋发图强的激情,回到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时,看到的却是满目创痍、遍体鳞伤、生民涂炭的惨象,诗人炽烈的爱国之心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于是他追问青天和大地,上下求索。爱国主义的深情在悲愤难抑的痛苦发现中燃成烈焰。
 

2、简析《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及精巧构思。

《发现》的诗题有双重含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与热情踏上祖国的大地时,“发现”的却不是如花的祖国的现实,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个发现使他失望痛苦。 对主观世界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缘由,“总问不出消息来”,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时,才“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在我心里”。《发现》诗题的双重含义点明了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题旨,使读者见到一颗蹦跳在诗人胸膛的火红的赤子之心。 “发现”的双重含义也表现了诗作的构思的精巧。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以惊讶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自始至终,紧扣“发现”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巧,感人至深。
 

3、《发现》的比喻和征询艺术手法。

《发现》采用比喻和征询的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将祖国的黑暗现实比作恐怖的“噩梦”,并且是挂在“悬崖”上的“噩梦”,把诗人回国后极度失望痛苦的感受具象化。诗人不能接受“噩梦”般的现实。 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寻根究底,于是他以征询手法追问青天、大地和八面来风,以抒发内心的痛苦。
 

4、《发现》与《死水》艺术手法的比较。

《死水》和《发现》相同点都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代表作,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燃烧着爱国主义的激越之情,皆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不同点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各有特点: 一、《死水》通篇用象征手法,《发现》则采用比喻和征询的写法,以挂在悬崖上的恐怖的“噩梦”来比喻黑暗的现实。《死水》以象征手法突现旧中国的污秽、腐朽和丑恶。《发现》则以比喻和征询手法强调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时的主观感受。二、《死水》以“死水”意象贯穿全篇的线索进行铺排,在客观、形象、看似冷静的描绘中,蕴含深沉的感情。《发现》以“发现”为抒情线索展开题旨,在希望和现实、“心爱”和“噩梦”的鲜明对照中,突现感情的爆发力量。

以上就是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发现》的全部内容,如有疑问请添加咨询师微信。关注公众号江苏省自学考试官网,获取更多复习资料和线上指导。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