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复习资料 >

2020年4月江苏自考《教育经济学》模拟题:论述

发表时间:2020-02-28 11:13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第1题 论述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程及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正 确答案】 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历史阶段。 (1)学科萌芽阶段。 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广义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说,很早就有人论述,但这只是思想,或称思 想渊源,而没有确立为学科。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C·T·斯特鲁米林(TPYMNNH)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 义》学术论文。这篇论文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首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R·沃尔什(Walsh)。他于1935年写了一篇《人力的资本观》,直译是《把资本 的概念应用到人的身上》。他的文章被西方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第一篇论文。 教育经济学的萌芽时期,主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有了论文及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在这些著作与文章中虽然有了数量化的计算方法,但都还没有使 用“教育经济学”名称;第二,是产生时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没有更多更深入地涉及教育规 划、教育结构、教育计划以及财政问题等方面。 (2)学科形成阶段。 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开始于美国,而后扩展到世界其 他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确立起来,初步形成。 教育经济学形成时期,表现出许多特点,如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有了评价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著作;有了这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著作;有了较为 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及评价;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学科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也有很大的扩展,大量涉及了教育与规划、财政等方面的关系;同时也 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科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由高潮转入平稳发展时期,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明显地增多,由60年代中期的800多种发展到70年 代增加了1 300多种,总数达到2 000多种以上。 教育经济学发展时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其一,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研究教育收支的预测,研究教育改革的制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等。 总之,从研究内容和范围上说,大大丰富了、深化了。从最初研究在职职工的教育经济意义,发展到了研究如何充分地利用经济条件,提高教育计划与建立合理的教 育结构,以及如何提高教育机构内部的效能。 其二,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如:人口增长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毕业生失业原因 分析研究,教育计划与经济计划关系问题,国际人才吸流动向分析研究等。 其三,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如国际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国际教育计划 研究所”,重点研究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系;法国有几所大学专门设立“教育经济学研究所”等。 其四,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如《教育的经济计量模式》、《各国教 育与经济增长数理分析比较》。 其五,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如英国伦敦大学开设的“教育经济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教育与经济”课等。 总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 围内有了一定的地位。  

第2题 分析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如何改革。
【正 确答案】 (1)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决策体制、组织管理体制等,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资源配备,特别是对人事管 理和计划财务管理。我国原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教育权力 高度集中的体制,因此,其本身存在着许多弊病,如在决策上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管得太多,统得过死,具体办学单位没有自主权。学校在人、财、物教育资源分配使 用上,在学制、招生、分配等环节上没有自主权,调动不起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管理权上实行条块分割,政校不分。政府和主管部门几乎包揽了一 切,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组织管理学校,学校缺乏生机和活力。这种旧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加以改革。其一,改革教育决策体 制,冲破高度集中的行政决策模式,建立分权型的多层次的决策体系。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任务是宏观决策,要给非义务教育的学校更多的决策权,即平时说的 放权松绑;其二,改革组织管理机制,改变那种单纯依靠计划指令和行政干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综合运用市场调节、计划调节、各种经济杠杆、法律手段以及行政 措施等机制;其三,非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完全摆脱行政和计划管理的机制,直接引入市场经营机制,通过人才和劳动力供 求信息,反应教育供求关系,使学校组织管理市场化。 (2)市场经济体制与办学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办学体制或称办学模式,也是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原有的办学模式过分强调统一性、国家化,造成办学体制单 一化。这种办学体制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要求,必须改革。总的改革设想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在我国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格局下,必然要求打破国家办学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局面,建立起国家办学主体性和社会办学 多样化的新体制。具体改革意见为:第一,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要加强国家化、地方性,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主要依靠县、乡(镇)、村组织办学,实行分级办 学、分级管理办学体制;第二,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可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体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办学,可以行业部门办学,企业和企业集团办学,企业和学 校联合办学,以及鼓励和支持私人办学等;第三,高等学校可实行以中央、省、地(市)政府办学为主,兼有社会办学、私人办学等多种多样办学模式和形式。近几 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不少社会办学,民办学校,私人办的学校以及各种形式短期培训,很受社会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很大 的成绩。所以会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办学形式,主要依靠了社会市场导向,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能就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做出迅速反映,因此,具有生机 和活力。 (3)市场经济体制与学校内部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学校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细胞。原有的学校管理体制由于受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的统辖,其主要弊 端是学校管理不能自主化,没有应有的管理权、组织权、分配权、交换权、成本核算权以及教育资金筹措权等,完全实行学校干部任命制,教师统配制,劳动报酬工 资制,学校管理存在着严重消费性和行政化,学校组织管理责权利失调。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这种多弊端的学校管理体制必须尽快改革。首 先,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要实行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干预或少干预学校具体事务;其次,学校建立健全自我决策、自我约束、 自主化管理机制。学校应该具有干部任免和选择、教师聘任和晋升、劳动报酬和利益分配以及学校建设、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分配、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权 力;再次,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现象。学校后勤或者推向社会,与社会有关方面合并,充实第三产业,或者真正实行校办产业使其直接 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这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发挥学校规模经济效益的一个急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