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是文化自信的主阵地

发表时间:2022-08-21 16:05 来源:江苏自考网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小学教育专业自考论文,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的号召。《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日前发布。依托今日之教育阵地,促进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前提。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自信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渗透中国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一个民族与国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的一种赞扬和肯定,对于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作为小学阶段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好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同时对于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综合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历史重任。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学入手。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迫切需要在小学阶段夯实基础,在学生心中培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动学生加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方面责无旁贷,需要对其予以重视。

三、小学语文文化渗透的现状

教师在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随意性、偶发性、间断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材中出现了就讲解,没有出现则直接忽视。这就导致很多小学生无法在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兼收并蓄,久而久之,消极对待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日益蔓延,文化自信无所适从。

现状一 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缺失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小学生接触西方文化、节日习俗的媒介呈现多样化趋势,导致本民族文化知识体系不能合理植入。主要表现一些小学生认为西方科技认同感增强,而对于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了解不甚了解,盲目追崇西方文化,而对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文化内涵一无所知,文化认同感严重缺失,形成了不了解、不认识进而不自信的恶性循环。

现状二 小学语文课堂的文化自信教育表现为浅层次,流于表面

笔者观察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建构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古文诗词、传统佳节、民族文化等相关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分数,未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列为课程目标进而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教育,例如古诗词的教授拘泥于诗文背诵,学生对于诗词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构建文化自信缺失实现的途径。

现状三 小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层面偏低

小学阶段正是思想意识的萌芽阶段,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要义亟待渗透。对于文化自信的渗透主要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灌输和培养,现实实践中一些父母和学校的教育缺乏对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阐释和深入讲解,学生对于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是拘泥于表面认知,对于传统文化缺少深层的挖掘和体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无法实现科学全面,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差,文化的参与感较低。因此,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大打折扣。

四、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文化自信

一是育人理念中渗透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建议教师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外延,将文本主旨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拓宽学生获取文化自信的渠道,方便学生从中提取传统德育的精髓。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要让传统文化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自身首先要培养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观念,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学习课本知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因此,教师应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相结合,找准古今相通的契合点,让学生能够抚慰现在,感叹过去,增加学生的精神给养,让传统文化的根脉润物细无声地潜入。

二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融合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渗透性、系统性、长期性的特质。丰富语文教材,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在教材使用中的比重。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注重传统文化,从教学计划设计到教学过程,从教学实践能力与到家庭作业展示,从实践内容到活动设计,应该更加生活化、多样化,赋予更多的时代气息。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摒弃以往的“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而是要做到教学相长,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挖掘课堂内容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教师加以创造性的使二者兼收并蓄,相辅相成。当然,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从课堂教学的本质上,考量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驾驭水平,既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布局,又要有意识地引入传统文化,使其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从备课、教学介绍、合作学习、家庭作业、作文阅读、教学评价、延伸课堂等方面,传统文化应始终是如影随形。在传统文化环境和氛围下,学生之间相互渗透,心灵得到洗礼,道德品质得到滋养和渗透,文化自信历久弥新。

三是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对文化认识的引导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国人的视野,过洋节一时风生水起,小学生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而文化追崇一味地放任自流,有可能成为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把利器。家庭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团结以及促进个体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繁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笔者主张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空间,引导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文化的侵蚀和渗透,进而教育孩子要以文化自信的视角看待外来文化,有效地避免外来文化喧宾夺主。

四是引导学生经典诵读,拓宽文化自信的实现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蕴含着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设立固定的经典诵读环节,学生付出自己的时间,学习这些古典的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信仰。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拓展让学生阅读名人名言、诗词作品、历史典故,之后由历史走入生活,讲当代故事,谈实际行动,由知入行。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推荐踏浪诵读、混合节拍诵读两种方法,通过“古语今析”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对主旨句的理解,来感知文本,明喻道理,激发立志。通过“我来学”环节,观看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设立“知行合一”环节,写出心中志向,制定行动计划。最后在“拓展诵读”环节中,以学生朗朗读书声进入体验式教学。

五、结语

笔者提出要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领、课余活动全面展开。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笔者在今后的语文授课中,依托《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要将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打造接地气的文化课堂,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基石,是每个国民自信的源泉。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每个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教师要让 “中国文化自信” 渗透到语文课堂的点滴中,使语文课堂担负起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的使命!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