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让思维之花在作文中盛开由近两年的广州一模与高考作文题所想到的,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09年的广州“一模”的作文题: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述你的故事,可叙发你的情感。
2009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2010年的广州“一模”的作文题:我们常常听到“为你好”的声音。父母对孩子说“为你好”,朋友对朋友说“为你好”,单位对员工说“为你好”,政府对民众说“为你好”……一句“为你好”,可以引发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或叙述生活中与这句话有关的故事。
2010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诚然,一句带有公理性的话“一叶落知天下秋”后面打上“?”,对“常识”的 “易知而难行”“推陈而出新” 部分列举,“为你好”的角色定位与内容性质的甄别评价,“与你为邻”中“你”的虚实所指,不外乎是引导学生关注二个层面:一是注重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是强调思维的思辨与多元。前者引导考生表达“真实的自我”,后者区分考生表达的“丰富”与“深刻”。我想,这种作文的考查导向是非常好的。
然而,为了高考作文的胜出,许多考生的应试策略侧重在两类技巧上:一是使用作文模式或套路进行建构全文,二是使用华美的语言进行表达。前者为了使文章思路条理化、清晰化;后者似乎更多是为了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其实,这种探寻与追求都没错。问题是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由于老师的过分强调这些技巧,导致学生的作文往往陷于空洞化、表面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缺少高中生应该有的广度与深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学生作文明确要求:书面表达要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辩能力,是很难挖掘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立意与行文的广度与深度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到高三上几节作文课能够解决的,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用美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学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除了语文教材,课外我们还可向学生推荐其它的美文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如阅读张爱玲、鲁迅、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欧.亨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丝毫华丽的用语,但我们可以看到深刻,可以看到他们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痛苦,他们的心在流泪,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读他们的作品总让人心酸,想到很多很多,你会感叹:人生原来有着这么多美好和无奈!总之,学生积淀越多,感悟越深,思维就越活跃,作文的思想也就越深刻。
二、用时评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时评类文章通常革故鼎新,针砭时弊,激扬文字,观点鲜明,嬉笑怒骂,语言辛辣,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中学生,学写时评,不仅能开阔眼界,积累素材,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思辨能力,为写好议论文打好基础。
(一)、摘抄时评
摘录时评,主要是为了积累丰富的鲜活的事例,体会他人的思想,借鉴他人的技巧。那么,应该收集一些什么时事热点呢?我们在指导学生收集时评时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接近学生的水平。例如,针对我校学生文明礼仪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我们就指导学生收集关于“文化、文明”方面的人物故事与时评。因为与学生的水平接近,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学生就有兴趣去收集,无形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是内容侧重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生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很多都是围绕“人生观、道德”这些方面来设题的。因此如果学生能积累关于这方面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能更得心应手。其次“作文就如做人,知文能见其人,知人能解其文。”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必须记取的至理箴言。
三是大问题简单化。时事热点的内容很多,有的范围还很大,要学生都收集、积累,那是不可能的。例如,“教育”这个热门话题,我们就主要指导学生收集“家庭教育”和“危机教育”这两个方面的素材。“家庭教育”专题:《贫困下岗女工母子先后考上大学》、《我们是否还有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危机教育”专题:《从“与狼共舞”到长大成“狼”》、《入世十周年之际更应看重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入世十周年给中国百姓带来什么》等。
(二)写时评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班级的学习园地设置“聚焦”时事论坛,每周更新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生跟帖,并在每周末选出精华帖、点评。在班上形成集体研讨的热烈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从而让学生学会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间创建联系,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展的目的。第一次的讨论话题由教师设置,在选择新闻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具备热、新、争议性、多角度性、有教育价值等特点的话题,为下面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焦点话题示范。周末教师整理学生各方观点作出评价,点评精华帖,小结本周话题。此后由各学习小组负责整理总结,教师在旁指导。同时,为了延续学生在校学习的“余热”,学生每周的练笔“一事一议”,就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时事,写短评。学生的这种个性拓展延伸了课程内容,从而满足了他们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学生有些还给自己的练笔本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法规等分栏,有的按月份贴上区分标签,有的分类拟写标题,如“坐观风云变”(即议国家大事)、“社会面面观”、“校园睇真的”等,有意识地为以后素材的整理做好铺垫。学生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资源库。
附:时评写作专题指导:
专题 教学主要内容 配套写作训练
专题一
“时事开讲” 教时评基本写法――以经典时评篇目为范本,教会学生什么是时评、基本构成、常用写法,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研究生签约卖猪肉系列事件
专题二
“立足文本,多角度立意” 分析新闻材料,教会学生可以从新闻的主体与事件涉及对象,从事件本身,从事件结果与影响等多角度思考,采用由点到面、由果溯因、由表挖里、假设推理、正反分析等方法确定立意。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李桂林、陆建芬的“大梁山深处的夫妻学校”事件
专题三
“纵深分析、辩证思考” 选择典范的时评,从分析问题的思路入手,教会学生几种基础的辩证分析的方法――内外因法、(因果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普遍联系分析法、量变与质变分析法、现象与本质分析法、静止与发展分析法等。 关于圆明园兽首事件的讨论
专题四
“紧扣论点,用好论据” 教会学生运用相似联想法,选用适当的材料作为论据,紧紧围绕观点议论,增强文章说服力。主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武大“樱花树下穿和服拍照”事件
专题五
“条分缕析,明晰结构” 让学生熟练掌握时评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常用结构――并列式、层层递进式。 出版《中国不高兴》一书引起争议事件
(四)推荐优秀时评。三、用辩论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辩论会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求异思维及应变能力。因此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开展辩论会,引导学生对社会意识、人生道理进行探讨。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全班每人报送1-2道辩论题,包括事件背景。
第二、组织智囊团筛选出12道正式辩题。
第三、全班分为A-B-C三组;A为正方,B为反方,C为观众,组别实行轮换,即每场辩论,学生的身份与上次都不同。
第四、每大组分为4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担任本辩题的主辩手,其余的同学站准立场,补充发言;是观众组的,其中一个小组担任本辩题的发问方。小组内部实行轮换。
第五、选出12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主持每场的辩论。
第六、每场辩论后,每人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强调思考的深度,论证的严密)
第七、播放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提高学生的辩论技巧。
第八、活动结束后,评出优秀组织者、优秀主持人、优秀辩手、优秀辩题、优秀文章等奖项。
第九、提供思想深刻的范文学习。
整个辩论系列体现思维锻炼的层进式:先是自己琢磨,然后是听同学辩论,接着是看高手辩论,最后是整合成自己的作文。
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审题准确了,作文进步较大。比如“企业用人,才(德)先于德(才)”的论题,学生懂得思维的严密性,明确了前提——是在德才兼备的情况下的讨论;明确了范围——是在企业方面。从核心概念界定的准确性、所用例子的规范性、道理阐述的深刻性等角度看,学生的作文在进步。
四、用恰当的方法突破思维的束缚
“常理”虽然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但一味按“常理”思维,作文中可能充斥着人云亦去的空话、套话甚至废话。事实证明,那些有眼光、有水平、有深度的作文更受青睐。
如何引导阅历尚浅的中学生突破思维僵化,深入思考呢?除了通过阅读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外,还需要议论文教学能提供一些可供操作有实效的方法。
方法一:点化――片言居要,点题显旨
点化,主要在于对常理的巧解。即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个字或一两句精彩、精辟的话,将全文精神点化出来。点题的位置并不固定,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因文而定,因作者感情流溢亢奋的需要。
方法二:透视――以小见大,客观辩证
作文中不但要有思想,会思考,还要会“讲道理”,在论证中炫出思想。所谓"讲"就是指在议论文中,要将作者的逻辑思辨过程展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是“以小见大”深刻分析的重要方法。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中外其他哲学先圣的思想来阐释和论证问题,则可以把"常理"提升到"哲理"的层次,增强文章的厚度和质感,文章的论证分析自然高人一等。这个方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意义分析法:举出实例,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实质。
示例: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有“惊世一跪”。他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碑前。这一跪,跪出了德国人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行的忏悔,跪出了勃兰特高尚的人格魅力,跪出了德波两国友谊的新前途,跪出了新世纪人民热爱和平的新理念。
2.辩证分析法: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用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
除了以上方法,常用的方法还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排列类比法、对照比较法等。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绝对不只是学生写一篇或几篇作文,老师讲几节作文讲评课就能够达到的。这需要长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地进行日常的思维训练。只有这样,也才会让思维之花在作文中常开。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