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如何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摘要】:有不少同学对语文学科定位不清,学习态度随意,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此现象进行纠正。解决的关键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社会性的一面,语文教学应与社会紧密联系,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人生情感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推进我们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社会现象 社会情感 人文性
针对现在不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漫不经心的现象,本人看来,要学生改变想法,首先需要老师的改变。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及其重要性。
要实现我们这一美好的设想,关键还是要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立足于课本的同时,不要忘了放眼社会,不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社会脱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强调的不仅是语文课程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语文课程与个人一生的关系;它既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培养,同时又不忽视整体学习的提高;它既立足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又关注学生往后人生的不断发展。学习贵乎于心,任何好的老师都比不上学生一颗自愿学习的心。向学生展现我们语文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他们明白语文学习并非空中楼阁,更不是无病呻吟,相信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一、积极寻找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丰富语文课堂。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强化各个知识点的掌握,面对高考,这点无可厚非,但这比较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具体情况,本人认为各知识点的传授可以慢慢在讲课过程中渗透,但也不要忘了在课本内容中寻找与社会的契合点,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感受,我们的情感是可以如此表达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
纵观高中五本必修课本的设置,其实很符合学生高中阶段的情感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不只是纸上谈兵,语文学习多跟他们的生活联系,相信会给他们不一样的课堂感觉。
以必修1为例。必修1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感悟自我的活动单元,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新生的特征,他们刚到达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思想活跃,从之前的年少不经事、懵懵懂懂,开始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各种甜酸苦辣,这当然需要先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一曲罗大佑的《童年》,让语文课堂充满温情之余,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种种美好的回忆:漫画、公仔书,爬树、捉鱼,还有各种各样对长大之后奇怪的想法……反观现在已经长成的七尺男儿身、窈窕淑女形,这绝对能引起学生心底的共鸣。王海桐《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让大家明白到成绩的来之不易,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更能让那些中考失利的同学明白要重拾信心,不能妄自菲薄。从罗大佑的《童年》、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到王海桐的《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再到《超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让学生在明白自身价值之余,别忘了为自己设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要为之而奋斗。在这次的活动单元中,我们既立足于课本,同时也联系同学们的实际进行拓展,还举行活动进行交流,同学们都表示,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学习,既认识了别人,更是认识了自己。
在传记单元中,我举办了一次“透过别人的故事看世界”的活动。人物范围不受限制,让学生在复述传主人生的过程中去分析、感受人物的精神气魄。其中不少同学利用多媒体为我们展现了他所发现的多彩多姿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掌握了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同时也能感悟到人物的性格气魄,而这本身就是传记阅读最精髓、最需要掌握的部分。有一位学生在她的学习感悟中写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我们的经历也是有限的,这都限制了我们的眼界,而别人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如此精彩的。尽管时代不同,但那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我相信是不会改变的。”看到这样的文字,我觉得本单元的学习是成功的,将这种精神与我们的社会联系,令很多同学深有同感,这更是对他们情感方面的熏陶。
二、合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有利因素,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质量。
本人认为,“关起门来”的教育绝对不是成功的教育。现在的社会光怪陆离什么都有,我们不可能杜绝外界的一切使它们不影响我们的学生,既然不能堵塞,那为什么不采取疏导的方式呢?把他们作为正面或反面的活教材灵活运用于语文课堂上,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学生很难理解朱自清那种烦闷的心情到底为何而来,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其时刚好是电影《建国大业》上映时间,我截取了其中闻一多发表演讲然后被杀的片段,同学顿时明白了当时是怎样的黑暗;又如学习《与妻书》时,很多同学不明白:林觉民那么爱妻子,为什么还选择革命牺牲,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推荐他们去看《十月围城》,发生在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大故事,终于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不愿为而又不能不为之事,不可数计……”了;还有电影《刮痧》中东西文化的冲突与孙绍振的《说不尽的狗》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谁说语文课堂是空中楼阁,无病呻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数不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谱写着我们既基本又不俗的生活情怀。时代在急速发展着,无论是时事、时尚、影视、音乐,还是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只要是在生活中出现的,我们就可以合理利用。既然不能“关起门来”,让学生在虚幻世界里找不着北,那倒不如请进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的语文情怀在生活中时刻呈现。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怀。
语文除了具备工具性,还应该是充满人文性的,而且后者是更高的层次要求。在课堂设计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如课前进行演讲,每位同学就当天的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就大学生英勇救人牺牲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进行交流等等。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水平一个关键的环节,高一级主要强化训练记叙抒情的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在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下真实去表达身边的故事和情感,不要虚情假意,要做到真正的以情动人。记得在一次题为《难忘的瞬间》的习作训练中,一学生将其上台领奖的一刻真实地描绘了出来:
“……我把红色的证书接过来,在灯光下,这证书显得格外艳丽,格外鲜红,我感觉比其他人的还红,照相机的闪光进入我的眼里,我望向台下,几百张的脸对着我和其他人,连操场上的草和昆虫也对着我,如在梦中一般……”
这是一位性格内敛的学生,但平时的寡言并不代表他思想的僵化,学生只有真正的将语文学习与他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文章才能写得如此真实感人。
还有一次刚学习完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家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班小儒在他的文章中是这样表述的:
“家是一个什么定义,我还无法确定。家只是一个住所,还是指一群借血统名义堆在一起的人?以前的我天真的认为,现在所住的地方就是家,但我想我是错的,但又指不出错在哪里。
……
每次回到家,习惯性的说声:‘我回来了。’没人回答,我已习惯了,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让人不舒服。坐在冰冰的沙发上,因回潮而湿透的玻璃充满水珠,一颗大的水珠迅速地滑了下来,带出一道淡淡的痕迹,像眼泪一样,顺着纹路向下流淌,这是一个家,一个无人的家。
这个家,还是以前的那个家,我还是住在这里,但我感觉不到家的感觉。以前,家是怎样的热闹,现在也只落得如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在无助的呐喊着,却无人回答……
以前的大丈夫以四海为家,可我只需要一个安宁的家。
冰心有她的中剪子巷,可我万万没想到我也有一个在梦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家,我以前的家!”
该生将心中对家灵魂的依靠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将真实生活与内心情感的一种高度融合。
从一次次的训练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可以充满生活性气息的,课文中的每一份情感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有根据的,它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岂能抛开根基只在空中跳舞呢?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希望我的课堂是多彩的,我也很享受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时的那种喜悦,我更不希望大家再把语文学习当做老古董去对待。西方学者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文学应该诗意地栖息着。”语文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学。它既是基础科目,同时也是隶属于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谱写着我们既基本又不俗的生活情怀。
重视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失偏颇的认识,刻不容缓。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