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主题系统分析

发表时间:2021-05-12 14:21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主题系统分析,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引言

对于古诗的英译及其评论,译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主位。主题系统对《清明》一诗的信息结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说明我们对古诗英译的研究除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可以从功能语言学出发,寻找更多更新的视角。有理有据地审视古诗的英译。

2、主位系统及主题系统简介

根据Halliday,在小句的结构配置(structure configuration)中,主位-述位-起构成一则信息。主位是一则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组合的基础。作为一般原则,主位即小句的第一个句法成分。主位既可以是名词词组,也可能是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从语音系统看,当一个小句体现为两个声调群时,其中的第一个就可能是主位,其余部分是述位。英汉语在这一点上大抵相同(彭宣维:23)。主位又分为标记性主位与非标记性主位。

主位和主题是不同语言层级上的概念。主位是句法层面上的概念,而主题是跨层次的概念。第一,主题是跨层次的。语篇的组织和发展会涉及到不同层次的主题发展问题:小句,小句复合体,句群,段落,语篇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二,一个语言成分是否是一个主题,或者是否可能成为主题,并不是固定的,而须依赖整个语篇主题及其发展方向。这就是主题的动态组织性。而主位在小句层级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性质。主位有可能是主题,主题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主位,这要看具体语篇中的信息成分分布了。

3、《清明》原文的主位,主题系统分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句诗是陈述句,其中“清明时节”是副词词组主位,是标记主位,“雨纷纷”是述位。这个小句的基本主题是“清明时节”,与主位重合,“雨纷纷”是这个小句中的次要主题。从整首诗看“清明时节”从小句基本主题发展成为语篇中的非中心主题,“雨”这个小句层面上的非基本主题在语篇层面上也发展成为了背景主题,这二者的功能在本诗中体现为为中心主题的出现或发展提供相关背景。这些功能是句的基本主题在语篇发展中的动态语用结果。

(2)“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也是陈述句,其中“路上行人”是主语性名词词组作主位,属于陈述句型的典型主位,所以为非标记性主位,“欲断魂”是述位。从小句看,“路上行人”是基本主题,是出现在小句句首位置的主题,与主位重合;从整个语篇看,“路上行人”由小句基本主题发展成为语篇中心主题。整个语篇都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进行说明,描述。

(3)“借问酒家何处有”

这句诗是一个特指问句,省略了“问话人”,隐含了“被问话人”。这个特指问句的主位是省略了的“问话人”,也就是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或“路上行人”中的“我”或“一员”,述位是“借问酒家何处有”。从小句和语篇看,被省略的“问话人”与第二句诗的基本主题一致,因此也是全诗的中心主题。

(4)“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句诗是陈述句。“牧童”是典型的非标记性主位,即主语性名词词组作主位,述位是“遥指杏花村”。从小句分析,“牧童”是这个小句的基本主题,从整个语篇看“牧童”是由小句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背景主题,为发展中的中心主题提供信息的来源,事件发生的条件。这个小句为整个语篇中心主题的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译文主位及主题系统分析

关于《清明》一诗的英译文,本文转引黄国文2002b中收集到的五种译文。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吴译(吴钧陶译,见张保红1996:30),蔡译(蔡廷干译,见文殊1989:174),孙译(孙大雨1997:435)。万王译(万昌盛、王桐中1999:166),许译(许渊冲2000a:537)代表这五种译文。

(1)清明时节雨纷纷

原诗中“清明时节”是副词词组作标记主位,是基本主题,“雨”是非基本主题,在语篇中两者都发展为背景主题。五种译文中孙译完全遵循原文的主位、主题系统,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其余四种译文中,吴译,采用了“It”代词为非标记主位,无主题(隐性主题)模式,蔡译,万王译,许译采用了普通名词词组作非标记主位,且作基本主题的形式。

(2)“路上行人欲断魂”

原诗中“路上行人”是名词词组作无标记主位,是小句的基本主题,在语篇中发展为中心主题。吴译,蔡译,及孙译三种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都以“路上行人”(行人中的一员,或整体)为小句的基本主题,后发展为语篇的中心主题。万王译将原文的“欲断魂”转化为副词词组放在句首作了标记主位及基本主题,但随着语篇的发展,这一基本主题没有得到展开,而展开的是该小句的“动作者路上行人”,因而“欲断魂”成为了语篇发展的背景主题:“路上行人”则是该小句和语篇的中心主题。许译将原文的“路上行人”意译为“哀悼者的心”,且放在句首,是名词词组作非标记主位,为小句的基本主题,这个基本主题中的一个潜在主题成分“哀悼者”在后文得到发展,成为了语篇的中心主题。

(3)“借问酒家何处有”

原文中这句诗是一个特指问句,省略了作为语篇中心主题的基本主位“问话人”,即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述位为“借问酒家何处有”。五种译文中,吴译将原诗句处理为了一个是非问句,定式动词“Is”为非标记主位,是个无主题句。蔡译将原诗句处理为一个陈述句,代词作非标记主位,是小句的基本主题,也是全诗的中心主题。孙译,万王译将原诗的小句处理 为一个状语从句,与第四小句一起构成一个复杂句。孙译,万王译都是将整个小句作标记主位,是小句的基本主题。孙译,万王译省略了作为文章中心主题的“路上行人”。五种译文中只有许译仍遵循原诗,将这个小句处理为一个特指问句,疑问词作非标记主位。许译使用被动语态隐含了潜在主题成分“路上行人”,这个潜在主题成分在语篇中是中心主题。

(4)“牧童遥指杏花村”

原文中“牧童”是名词词组作非标记主位,是小句的基本主题,在语篇中是背景主题。述位是“遥指杏花村”。吴译是作为第三小句是非问句的回答,是代词做非标记主语,为小句的基本主题,是语篇的背景主题。蔡译将副词词组作为标记主位,为小句的基本主题,与小句的另一个次主题“牧童的手指”,在语篇中都发展成为背景主题。孙译,万王译的第四句都分别与其第三小句构成了复杂句,且他们的第四句都为整个复杂句的述位部分,背景主题都包括在了述位部分。这五种译文中,许译的这一句译文与原文的主位。主题系统最为吻合,“牧童”是普通名词作非标记主位,为小句的基本主题,是语篇的背景主题。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及译文的主位系统,主题系统在小句范围及语篇范同的划分及其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A、主位,主题系统部分译者把握得较好,在译文中体现出了原作的主位,主题系统。本文作者认为,只有把握了原文的主位,主题系统且反映到译文中的译者,才传达出了原作的意图。五译文各有千秋。对第一句诗把握得最好的是孙译;第二句诗吴译、蔡译、孙译都把握得很好,许译次之,万王译将原诗的主位,述位完全颠倒了;第三、四句诗许译把握得最好,第三句用特指问对特指问,第四句回答句的主位、述位也与原文一致。吴译第三句用是非问对原文的特指问,第四句遵循原文。蔡译第三句用自由转述投射句对原文的特指问。第四句回答句用副词词组作标记主位及基本主题,将原文的基本主题“牧童”变为了“牧童的手指”作次主题。孙译及万王译的第三句、第四句都处理为复杂句的从句及主句,整个第三句为标记主位,第四句为述位,欠妥。

B、诗中心主题发展的把握,吴译、孙译、万王译及许译把握的较好,与原诗一样在第二句诗中出现中心主题,第三句诗中隐含了中心主题。而蔡译在第三句诗中将中心主题明白地补充了出来,但却达不到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所谓“过犹不及”,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思索的空间。

本文通过对杜牧的《清明》一诗及其译文用主位、主题系统进行的分析,说明了Halliday的主位、主题系统对翻译研究是有帮助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点,同时,再次检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