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文学翻译中“意象”的文化亏损与弥补

发表时间:2021-05-08 17:48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导读】本篇是一篇语文专业自考论文,所研究的方向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的文化亏损与弥补,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自考论文是自学考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一、引言

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语言和结构的差异造成翻译的障碍,而语用的制约尤其是文化差异的制约更影响到翻译的效果,所以跨文化性交际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功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民族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意象常常心领神会,而对于异域文化中的人们却存在理解障碍。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着特殊含义,它是无定形的、富有创造性,是抽象的意与具体的象的结合(王克俭,1997:237)。可是从正确地对待异域文化,到真正认识、把握异域文化的真谛,领悟到其精髓,再以另一种语言去传达异域文化的真谛,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其中有着难以克服的重重障碍(许均,1997)。本文分析了造成意象之间对应空缺或错位的文化因素,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弥补文化意象的非完全对应关系所造成的文化亏损,使意象能得到有效传递。

二、文化意象非对应关系的缘起

意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有着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它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构成其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杰出的作家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意象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如李白诗中的美酒、明月、沧海等,以及俄罗斯加内特的经典“Milky way”,这些文化意象都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概念转变成具体可见的、内涵丰富的形象,使语言生动形象,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审美心理或情感表达的需要,成为人们借以抒情咏志的对象。谢天振(1999:180)谈论文化意象时曾说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因此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具有高度的民族性,但这也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非完全对应关系:有时意象对应相同,但含义有别甚至相反:有时意象对应不同,却有类似或相同含义:有时在对方文化中不存在对应的意象,这一切都造成了翻译时的文化亏损,成为文学翻译的难事。

1)意象对应相同,但代表含义有别,甚至相反。汉语诗词中多对东风褒扬,将其比作春风,如蓝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而英语诗歌则多是对西风的褒扬,如雪莱经典名篇《西风颂》,西风对于英国人是暖风,而中国人很难有同感,因为他们面对的西风是刺骨的寒冷。

2)意象对应不同,但有类似或相同含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成语和谚语中。如汉语中力大如牛:瘦得像猴,英文则分别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as thin as a shadow。这些看似近义的翻译实有不妥之处,因为作为喻体的意象带有明显特定民族文化色彩,势必使异域读者产生不同联想,造成了文化的亏损。

3)无对应意象,即意象空缺。英汉各民族在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积淀了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象,如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中等,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匹配表达,造成文化传递的失真,这无须赘言。

所以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意象之间非完全对应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成为沟通差异的桥梁,在两种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寻找促进沟通和融合的平衡点,最大限度地把源语信息输入译语。

三、文化意象的等效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其实是处理文学翻译中原作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孙致礼先生(2002)在处理异域文化归化和异化的度上坚持“文学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要竭力保存‘洋味’,二要尽量避免‘洋腔’。所谓保存‘洋味’,就是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风味,特别是原作中带有异国情调的概念,翻译中尽可能地加以移植,以保持作品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既不能随意削减,更不能给它涂上中国色彩。”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使源语文化尽可能地等效再现。

1、直译法

随着各国间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很多外国文化意象已经被读者接受。在翻译此类文化意象时大可不必对其进行解释、加工或用本族文化意象来取代。比如,中国读者已经接受“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里斯利剑”,同样“纸老虎→paper tiger”和“过街鼠→A ratcrossing the street”等也已被许多英语读者所接受。

2、直译加意译法

具有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意象可以用对该意象在译文中用添加修饰语的方式补充,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上的脱节(彭桂芝,2002)。有些文化意象直译过来读者不易理解,但其深层含义又能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补充或加注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保留源语文化意象的完整性,同时又不至于使读者产生理解困难。如:Behold of the walls of Jericho! Err,maybe not as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 bIew down with histrumpet,but a 10t safer,句中“Jericho”和“Joshua”是与《圣经》历史故事有关的意象。中国人对对西方宗教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了,因此汉译时有必要增添补充说明性的文字。这种译法保存了源语的文化意象,同时可以使读者借助《圣经》去了解Jericho和Joshua的文化背景。

3、意译法

如果“硬译”对应是空缺或错位文化意象,势必造成读者排异,而易象或释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缺憾。如果不同文化中意象类似或含义相同,则可采用易象法(参见第二部分2),但容易使异域读者产生误解,造成源语文化的亏损。如果作者主旨不在于突出文化意象则可采用释义法。

翻译是一项以自身文化阐释异域文化的跨文化的交流。毫无疑问,将源出语的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在译入语中完全对应,即神形具似是最理想的翻译模式。但蕴含着丰富民族内涵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使得完全直译行不通,这就造成了文化传递的障碍。这就需要译者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等效为原则,最大程度地降低意象在译入语文化中的亏损。同时我们看到随着各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加深,文化趋同性日益增强,人们之间也将越来越现互理解,在文学翻译中意象直译必将被广泛采用。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