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就业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就业模式正日益被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所取代”。中国就业压力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非正规就业的战略意义就在于它几乎没有准入条件,向所有人开放,从而可以为中国庞大的失业人口、流动人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生存空间。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要说明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必须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二要说明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怎样扩展到非正规就业空间。
本研究报告由定义篇、理论篇、统计篇、调查篇、对策篇五部分组成。定义篇主要探讨了非正规就业概念体系、价值和社会功能等,并对我国国情作了考量。迄今我国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这样一来,科学界定非正规就业和正确评价非正规经济部门,就成了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的现实所需,这也是城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所不可缺少的。理论篇主要探讨了在理论层次上对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承认。今天,由于解决劳动力出路的需要,非正规就业在对策层面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这是不够的。用非正规就业重构就业空间,一定要倚重于理论创新。“合法性质疑”,此乃关乎非正规就业命运核心问题,只有澄清它,非正规就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承认。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的白与黑之间,区分出第三种经济。其中,紫色经济虽代表着非正规就业中被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那部分,但对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在第三种经济中以劳动方式取得收入与在黑色经济中以非道德方式取得收入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在理论层面上澄清了非正规就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统计篇探讨了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非正规就业观察容易衡量难,由此造成的决策信息扭曲,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统计幻觉”和“政策幻觉”。为此,本报告首先探讨了非正规就业估算的意义、困难以及方法;然后本文选择上海为研究平台,使用劳动力市场分析法,通过深度开发现有统计数据,主要采用间接测算,给出了2000—2007 年该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两个有价值的估计量;最后就如何取捷径、对非正规就业展开正式统计提出了具体建议。调查篇是对来沪农民工就业状态的分析。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是大量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状况及其诉求,对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使非正规就业得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策篇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重构的具体情况和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就有关社会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包括指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先导和关键在于政府的的态度和作为;突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极思维,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责任的结合点上找到规范和宽松能够相济兼得的新的干预方式;引入行动者意图分析使管理者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保有一定政策弹性;设计出与非正规就业形式相适应的“体面劳动”的安全保障方式;扶助非正规经济部门成为创业“摇篮”。总之,在操作层面上,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立足点是“统而不死,活而不乱”,使非正规就业“扬长避短”,得到健康发展。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