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指南 手机版 网站地图 NEWS自考

15755063059

自考咨询:08:30--21:30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自考网 > 毕业论文 >

【自考毕业论文范文】静念田园好 人间良可辞

发表时间:2021-04-15 10:56 来源:未知 作者:江苏自考网小编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清新而富有意境。他的出现给中国古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令人赏心悦目。虽然陶渊明生前政治上备受压抑,生活上饱经磨难,死后一、二百年诗作遭到冷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作越来越受到历代诗人学者的推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

归隐田园 劳动 理想 洁身自好 以诗言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编过席子,织过草鞋,卖过蔬菜,因为他亲自参加劳动,接近下层劳动人民,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对于劳动人民他给予深深的同情。

他的人生经历给他的诗作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陶渊明出身在一个士族家庭,少年时代家庭开始破落,他好学上进,年少时就有了“济世救民”的志向,对传说中的“尧舜盛世”非常向往,他具有满腔抱负,充满雄心壮志,很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建功立业,“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间”[ 《感士不遇赋》]。但是他所生活的年代政局动荡,社会黑暗,门阀世族统治腐败,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正直的人根本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家世已经没落的陶渊明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虽然几次为官,但当时社会腐败,陶渊明深感不可能干成有作为的事。以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他既不乐意随波逐流,更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经过长期反复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后断然退出官场,洁身自好,保持其高尚的人格,隐逸田园,直到老死。

陶渊明归隐以后,不仅参加了农田劳动,还对辛苦劳作的人民产生深厚的感情。他的诗也多是归隐田园后写的。他的诗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也抒发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更多的是歌颂、赞美劳动人民淳朴民风,辛勤劳作生活的田园诗。

陶渊明人生道路形成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陶渊明从小就在邻近长江、都阳湖、庐山的乡村中长大,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感在人们意识中日益显著的时代。道家祟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寓言,《诗经》、《楚辞》以及汉魏以来诗歌、辞赋等作品中描绘自然的许多精美的片断,又给他丰富的启示,因此,他从小就喜爱自然。‘.少学琴书,偶爱闲静”,“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喜爱自然的清新独特的生活经历必然对陶渊明创作田园诗带来极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怀古田舍》、《归园田居》、《西田获早稻》、《桃花源诗并记》等,表现了他躬耕苦作的各种体验。这里有对劳动道德和美学意义的体会,在劳动中和农民的亲切关系,对农村田园景色的欣赏,也有饥寒贫困生活的痛苦体验。陶渊明的田园诗随着他生活道路的变化,诗风也有所变化,诗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具体可以分为归隐早期的诗,归隐中期的诗和归隐晚期的诗。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描写田园生活,而是以诗言志,表现出他性格耿介贞刚,不苟同流俗,不屈从权贵的坚强个性,在看似平淡自然的描写中显示出对现实昏暗的鄙视和批评。

一、归隐早期的田园诗。这一时期是诗人生活相对富足,心情舒畅的时期。诗作中处处洋溢着那种弃官回乡、重返自然、悠然自得的心情。《归园田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写他和农民们一起在田间、地头,在场院、房舍谈论农事,交流感情的生活,真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中广为流传的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叙说他归居田园的原因及归后闲适生活和喜悦心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笔下,几亩田,几间房、堂前桃李,屋后榆柳,缕缕炊烟,鸡鸣狗吠,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诗中的“俗韵”、“尘网”、“樊笼”表现了他对仕途的憎恶。他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终于突破了“尘网”“樊笼”回归到他所喜爱的大自然,表现了他对田园风光的热爱,渗透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宁静的田园生活使他摒除尘世的干扰,自由驰骋在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这一时期的诗作是恬淡的,清新的,带有某种歌颂性的。

二归隐中期的田园诗。这一时期诗人的生活条件急转直下。一场大火,使他的房屋,粮食,多年积攒的一些家当化为灰烬,而后连年的天灾所造成的欠收,更使他的生活陷人困境。劳动成了陶渊明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如果说过去多多少少有一点附庸风雅,那么此刻确实是以劳动作为糊口的手段了。这一时期的田园诗非常明显的少了充满逸趣之情的文字,多了对生活艰辛的描写,少了士大夫式的空吟,多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少了对景物白描式的描写,多了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词句。“躬耕自资”的劳动使他对农民的感情更接近了,使他对劳动和农民的艰苦有了更深的体验。陶渊明把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写人了田园诗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陶渊明的诗亲切感人的重要原因。陶渊明和农民朝夕相处,长期的劳动生活使他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移居》其一],“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饮酒》十四]。然而,劳动并未使陶渊明摆脱饥寒的折磨和缠绕,“躬亲未曾替,寒绥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组以应阳”。[ 《杂诗》]贫困使他扛起锄头,亲耕垅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西田获早稻》]。贫苦使得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得不真正的开始农民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的艰苦生活,其实也是陶渊明生活的潦倒与艰辛。“弱冠逢世祖,始室丧其编。炎火屡焚如,螟城态中田;风甫纵横至,收敛不盈尘。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顾乌王”[ 《示庞主薄邓治中》]虽然在诗中只是描绘了农村经济的凋敝,人民过着度日如年的生活,但这样的描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充分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僧恶,与统治者决裂的坚强意志反映了他的高尚人格。

三、归隐晚期的田园诗。归隐晚期陶渊明生活更加艰苦,长期艰苦的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现实的农村和他理想中的田园发生了极大的矛盾,他在寻找出路,在抗争,陶渊明理想的田园在升华,这些集中体现在《桃花源诗并记》里,不难想象在那一个个“披褥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的不眠之夜,诗人一次又一次从自己凄惨遭遇中联想到腐朽反动的世族门阀统治者强加在农民头上的繁重的摇役和赋税,使人民处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他要为他们的生活寻找出路。“桃花源”的社会理想是在政治黑暗和诗人极度不满现实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里诗人虚构了一个没有动乱,没有苛政,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怡然自乐的社会,那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那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那里的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在《桃花源诗并记》中,陶渊明把他田园诗中的那些非常熟悉的东西写人了桃花源社会里,这样陶渊明田园诗创作就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写现实生活中的田园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理想田园国,使得《桃花源诗并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作品之一。

陶渊明归隐晚期的田园诗一方面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他的诗作进一步写实,如《乞食》诗就叙说了他为饥饿所驱,身不由己地去向邻里乞食以及乞食后他向邻里表达感激的心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筋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逐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载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这种乞食正是他因穷守志的结果,讲究人格,不与统治者合作,使他人格得到超越,精神得到升华的所在。,

四、高尚人格的体现。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多处写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在诗中那些写实的诗句无不折射出他是非分明,愤世嫉俗的高尚人格,“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早愿乌迁”,“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贫居依稼稿,戮力东林限。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有与我谐。”陶渊明把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感受写入田园诗,呼啸的北风在破烂不堪的房屋中穿行,庭院已没满荒草,忍着饥饿和寒冷,披衣坐着直等天明,漫漫长夜使他彻夜难眠,以至于怨鸡不肯打鸣,由此可见他的生活已困苦到了极点。这恐怕不能单单解释为世人的贫困,这其实是诗人的无奈,诗人的控诉,诗人的愤怒。

陶渊明是伟大的,他的诗歌是恬淡的,写作是平和的,描绘的的对象是最平凡的农村,但是他的这种诗风被后世所推崇,可以说他是王维等山水田园派诗人的“开山鼻祖”。陶渊明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卓越的。他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它是六朝进步文学的代表,是反形式主义的中流砒柱,他的诗丰富了诗歌遗产的宝库,虽然在他死后一、二百年没有得到重视,但金子总会发光的。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

tag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