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否合理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预警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格局;利益协调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能否合理有效地协调各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完善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新变化
1.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成为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焦点。贫富差距拉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如果贫富差距不能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势必瓦解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甚至可能导致改革的中断和社会的紊乱。
2.就业问题突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工人下岗,我国失业人口剧增;同时,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大规模的“隐性失业”现象;而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3.干群矛盾突出。改革引发的大量利益矛盾使得党和政府成为一切社会矛盾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多。
4.利益群体矛盾突出。我国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尤其是新产生的利益群体如私人企业主群体、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利益群体之间发生的摩擦和矛盾,严重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5.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冲突。我国社会正处在价值观念的新旧交替之际,原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已经打碎,新的体系迟迟没有建立,出现了价值的“真空”和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矛盾突出。如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各种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科学与迷信、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集体主义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等。
(二)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新特点
1.矛盾的错综复杂性。由于社会转型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刻和全面,建立在多类生产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多态社会行为和多元价值取向与不同发展机会之上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必然会使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分化和重组。
2.物质利益性矛盾突出。社会公众在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生产经营、劳务关系、分配收入等方面的物质利益矛盾逐步凸现。同时,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法制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管理方式落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使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深层的物质利益关系上来。
3.群体性矛盾增多。群体性事件所涉及到的已不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诸如拖欠职工工资、农民负担过重、民主选举、村务管理、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物业管理等问题,一旦解决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
4.矛盾的对抗性增强。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经济方面的矛盾冲突比以前更尖锐。与此同时,利益主体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致使某些矛盾往往通过比较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现阶段人们内部利益矛盾的发生较过去更加频繁,对抗程度显著增强。
5.常规矛盾与突发矛盾并存。现阶段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从表现形式和存在过程上说,可区分为伴随矛盾因素的生存、持续存在、反复出现以渐生和常发形式出现与存在的常规性矛盾和受某种偶然事件的触及致使矛盾迅速激化而于短时间内猝然爆发的形式出现和存在的突发性矛盾。在现阶段,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既会以常规性矛盾的形式出现,也随时会以突发性矛盾的形式出现。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具有化解矛盾与冲突机制的社会。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的利益关系,不仅是指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而且包括人的利益的不同方面之间的和谐,以及利益主体与利益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是一个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利益格局,而且是一个顾及到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使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最有利的利益格局。
1.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诉求机制,也就是利益表达机制、问题反映机制。其实质是,社会各阶层能否将自己的要求、意见反映到决策层;社会是否有一个正式的渠道表达民意、反映问题。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利益诉求机制,不仅可以沟通政府与不同阶层及其成员之间的联系,又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规范,以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同时,党和政府还应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输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参考借鉴,从而推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等,都是公众利益诉求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制度,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建立完善这些制度。
2.完善利益约束机制。法律和道德是利益需求和利益行为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双重约束。法律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在于促使个人或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利益行为。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形式,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防止在利益的取得过程中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要加强有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利益主体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利益。道德是引导个体合理确定利益目标、选择利益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近些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使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结果导致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增多,社会利益矛盾突出,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因此,要加强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3.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其基础与前提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调节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同时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获取社会利益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还要发挥国家、政府的调控作用。国家、政府是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主体。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及相关制度、政策,为不同所有制、地区、行业的社会成员参与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经济转型期间,因体制错位、制度不配套等原因,一部分人通过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获取超额利润,还有人利用垄断获取利益。因此,要通过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保证分配领域的正常秩序。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4.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当前我国社会公平与否,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经济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及社会结构的调整导致部分个人和利益群体的社会利益受损,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等现象。因而,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给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充分享有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有利于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化解利益摩擦,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当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并不意味着利益补偿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利益补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国家现阶段的分配政策相适应。当前,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特别做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撑体系,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纳入政府的宏观控制职能内,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5.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和谐社会一定是个开放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定是社会流动畅通,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合理流动的社会。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的流动程度越高,就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社会结构越具有弹性,社会群体性、集团性冲突发生的几率越低。现阶段,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依然存在,造成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利益上的不平等。这些差异和不平等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化解社会阶层、利益群体间冲突的直接途径就是构建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的有序流动。要有效地整合社会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观念,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
6.完善社会控制机制。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上的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宪法和法律合理划分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权力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形成有效的社会利益格局。完善社会控制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另一方面,要及时有效地制约和打击为了本位利益、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各种非主流社会行为,甚至社会越轨行为,对诸多反社会的力量也能够灵敏有效地控制。应当看到,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社会矛盾和冲突来临时,政府及领导者能不能恰当地运用制度、规范、机构职能进行调解,使其软化、缓和,以达到新的均衡和和谐。
7.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具备健全的社会预警体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预警机制的灵敏度是衡量一个政党及其政府执政能力的“晴雨表”。建立健全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已经成为我国转型期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证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完整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确保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需的社会动态、情报信息渠道的畅通。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预案和工作准备,努力形成一套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强化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广大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安全。在做好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对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对防范恐怖主义威胁、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切实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1.任德新:《论和谐社会的利益共享基础》,《光明日报》2006年1月4日;
2.叶庆丰:《努力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求是》2005年第12期;
3.潘 健:《积极探索建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人民日报》2005年9月26日。
报名电话:15755063059
网上报名:点击进入江苏自考网上报名系统
(温馨提示:如果关于"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及考试"问题不是很了解,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老师:15755063059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
扫码关注江苏自考攻略网公众号